莎车零距离
年12月12日
—记上海市浦东新区第八批第一期
援疆医疗队!
真情谱写
在莎车这多天的日子里,他们用真情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用丰富的学识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他们挽救数以千计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莎车人民、向上海大后方,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他们·······年8月3日,医院胸外科主任纪树武重新踏上了浦东的土地,此前的一年半,他在新疆莎车创造了两个“第一”:医院开展了首例食管癌和首例肺癌手术,填补了该院胸外科、肿瘤治疗技术领域的空白。
纪树武是浦东新区援疆医疗队第八批第一期队员。按照浦东卫计委的安排,每批医疗队队员入疆服务1年半,队长则需要服务3年。第八批医疗队医院院长助理、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熊伍军。
从年2月到年8月,多个日日夜夜,在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领导下,9名医疗专家在临床工作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开展医疗新项目、新技术17项,医院普外科的李军开展首例胰十二指肠手术,医院外科治疗技术的新领域;医院耳鼻喉科的何学斌开展了耳声发射和声导抗测听检查,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医院脑外科的叶树铭开展水分离技术清除脑内血肿、一次性颅骨整形外减压术;医院普外科的马大喜开展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医院呼吸科的吴浩开展首例电子支气管镜下取异物术;来自医院神经内科的李玮开展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医院儿科的邬文伟开展儿童有创呼吸机治疗……
医院医疗技术的飞跃
年2月,由熊伍军带队的浦东新区7家医疗单位的9名医疗专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援疆号召,带着支援边疆、救死扶伤的使命,肩负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和新区人民的重托和希望,赴新疆喀医院开展卫生援疆工作。
在莎车的日子里,医疗队所有队员手机总是保持24小时开机,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也不管是科内的还是科外的,抑或是院外的还是院内的会诊,总是随叫随到,成功抢救多名危重患者。
取得的成绩先用数字量化:开展专家门诊余人次,高难度手术台,抢救危重患者次人。开展全院业务学习讲座8次,全院性教学查房8次,科内业务学术讲座62次;对全院份病历进行了质量控制,规范了病历书写,提高了病历书写质量;同时参与新职工的岗前培训工作,累积授课50学时,提高了新职工的“三基”知识水平。培养各学科人才20余人,其中1名医师当选为新疆自治区消化内科学组委员。
年4月到伯什坎特镇、阿瓦提镇、艾力西湖镇、喀群镇等九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巡回医疗活动1次,义诊服务当地患者一千余人次;年9医院“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周。
在年地州首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中,医院代表队在18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团体冠军。南疆新型医疗联合体工作进入实质性性运行。
年9月,医院顺利通医院复评审。
放下行囊奔赴手术室
年2月24日,当医疗队刚来到了医院宿地,行李还没放好,医院领导就说脑外科有两位脑外伤的患者生命垂危,必须组织专业力量及时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叶树铭匆匆放下行囊,立刻赶到了手术室,在他的精心手术下,患者转危为安。多天里,他主刀和指导手术多台,一些以往无法实施的高难度手术得与完成。
不久,神经内科医生李玮也开展了莎车首例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至此,关于“大脑那些事”的内科、外科技术都开始逐步到位。
神经元敏感而细致,两位与大脑打交道的上海医生都是敏感而细致周到的人。他们发现,医院已经形成了一些不错的工作习惯,比如每天查房前都有读片会,由床位医生汇报病患病史,接着是专家读片,再讲解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要点。但这种模式下,当地医生的读片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对一些疾病认识依旧比较模糊,用专业语言来描述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的能力还需要提升。李玮提出,让床位医生汇报完病史后先自己读片,再由专家补充。慢慢的,当地医生的胆子大了,读片流畅了,准确性也有了显著提高。
叶树铭把每台手术都作为教学手术,一切从实战出发,从头皮如何定位、手术切口怎么做、术中出血如何正确处理、血肿或肿瘤怎样清除等手把手的教,有时干脆在旁作为助手进行指导。在他的努力下,当地脑外科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各种复杂脑外伤手术、颅内血肿清除和简单脑肿瘤切除术。
再比如,传统颅脑手术中颅内压高患者常常需去骨瓣减压,患者术后半年需再次手术行颅骨缺损修补术。叶树铭带来了一次性颅骨整形成形术,两次手术一次完成,大大减少了病人的费用,减少了再手术风险,尤其适合于象莎车县这样的贫困边远地区的患者。再比如,“术中水分离技术清除自发性脑室、脑内血肿”,能快速清除血肿,对周围正常脑组织无损伤,避免术中人为再出血,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科里医生手术时的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了医生的手术水平。
科研和论文发表是科室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莎车县脑外科底子薄、起点低,医生缺乏科研意识,也很少写论文。针对这种状况,叶树铭带领脑外科医生收集资料,撰写学术论文2篇,分别发表于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和医药》《山西医药》杂志上,每个医生都在文章上署名,极大的锻炼培养和激发了当地医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大男孩和老顽童的快乐援疆
年5月的一个夜晚,刚刚入睡的纪树武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我们刚收了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哭闹一天了,肚皮发黑,还有瘀斑,以前从未遇见过。”
纪树武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婴儿是绞窄性肠梗阻。他立即赶到病房,一按患儿肚子,发现整个肚子都不能碰,一碰就哭嚎得背过气去,隐约可以触到左下腹部肿块。纪医生立即下了结论:“肠套叠伴绞窄性肠梗阻。”这在急腹症中也算非常凶险了,必须立即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纪树武二话不说,当即打开患儿腹腔,正如所料:大范围的肠管发黑,伴随着恶臭扑鼻,感染坏死。肠切除、造瘘……两个小时后,患儿平安了。检查还没做,仅凭几句简单的描述,就能叫出病因,“武断”的结果居然八九不离十——这就是老纪“牛”的地方。
更“牛”的是,老纪援疆很快乐,即使援疆一年半只能回家两次,生活枯燥到“两点一线”——从宿舍到病房,再从病房到宿舍——老纪仍然能从援疆中找到快乐。他说:“莎车96%以上是维吾尔族同胞,他们对医生十分尊敬,让人心里很温暖!”作为一个行动派,老纪特别享受“不需要多解释”的状态,“只管大胆做,只要手艺好,患者就对医生充满尊敬。”
如果说老纪是个老顽童,同为外科医生的李军则是“大男孩”,他的话也让人忍俊不禁:“在莎车做手术就一句话: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啥意思呢?大城市的患者思维缜密,做一个手术,术前谈话、术中沟通、术后随访……有些有风险的操作医生得掂量一下,“生怕成为被告。”而莎车的患者身体比大城市强壮,耐受力好,可以承受更多风险,得到现代医学能够给予病人的最大帮助。“看见患者恢复得比预期的好,做医生的满足感足以抵消任何寂寞。”
“大男孩”入疆的时候,女儿正好“小升初”,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妻子周人凤身上,医院的护士长,事无巨细都得操心,听说丈夫主动请缨去援疆,她的第一反应至今令人捧腹:“为了不洗碗才去的吧?!”李军援疆一年的时候,周人凤来探亲,走进分配给医生的两室一厅套间,她惊讶地发现“老公连床都没有铺,一年多就睡在客厅沙发上”,她心疼地敲打丈夫:“好好的‘豪宅’被你住成了单间,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
李军回道:“好好的‘上海太太’不做,来新疆给我洗衣服、做饭,怎么这么不爱惜自己?”援疆的日子,李军说:“我很享受为维吾尔族兄弟服务的日子,唯一愧疚的就是对不起老婆,对不起女儿。”
医院的马大喜,援疆期间,年过九旬的祖母去世,他没有来得及回去尽孝,他说:“好在,这点遗憾可以通过兄弟情来化解。”马大喜的“兄弟”,是当地医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马大喜所直接分管的四位住院医师均已能够独自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他说:“看着自己的学生能独立完成手术,成就感油然而生,每当手术结束,听到学生说‘谢谢马老师’,心里暖暖的。”而且,他还与援疆医生“援友们”结下战友般的深厚友谊也非常宝贵。大家组建的一个名叫“兄弟连”的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