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例题分析1

试题1   李某,女,27岁,教师,已婚,年8月14日就诊。   患者产后3个月,昨日因外出散步,突然天降大雨而受风,回家后即感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自服感冒冲剂未效,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测体温37.3℃,服退热药,效不佳,遂来就诊。现仍恶寒重,轻微咳嗽,咯痰,无汗,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头痛鼻塞。查体:T:37.3℃,P:80次/分,R:17次/分,BP:/80mmHg。形体偏胖,咽部轻度充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血常规:WBC:5.3×/L,N:73%,L:24%。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流行性感冒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李某性别:女年龄:27岁职业:教师婚况:已婚主诉:恶寒发热1日,伴咳嗽,咯痰。现病史:患者产后3个月,昨日因外出散步,突然天降大雨而受风,回家后即感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自服感冒冲剂未效,至夜恶寒甚,发热较轻,测体温37.3℃,服退热药,效不佳,遂来就诊。现仍恶寒重,轻微咳嗽,咯痰,无汗,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头痛鼻塞。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史:既往健康,否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未到过疫区及传染病区。无吸烟及嗜酒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婚育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   家族史:父母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月经史:既往月经正常,5~7/28~30天,末次月经为10天前。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7.3℃脉搏(P):80次/分呼吸(R):17次/分血压(BP):/80mmHg   整体状况:形体偏胖,一般状态尚可。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咽部轻度充血,其他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5.3×/L,N:73%,L:24%。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恶寒发热伴咳嗽,咯痰为主症,诊断为感冒。产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气虚则卫外不固,邪不易解,故恶寒重;寒邪束表而无汗;正虚无力与外邪抗争,则发热较轻。倦怠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为气虚外感之征象。西医诊断依据:   1.青年女性,急性病程。恶寒发热1日,伴咳嗽,咯痰。   2.查体:T:37.3℃,咽部轻度充血。   3.血常规:WBC:5.3×/L,N:73%,L:24%。请与流行性感冒相鉴别:   (1)流感的潜伏期很短,一般1~3天,常有明显的流行性。   (2)起病急骤,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3)少数患者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感冒   中医证候诊断:气虚感冒证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治法:益气解表。所选方药:参苏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党参12g苏叶12g茯苓15g葛根12g   前胡9g半夏9g桔梗9g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抗病毒治疗:病毒唑等;   2.对症治疗:复方阿司匹林片;扑尔敏;克咳敏。   3.抗感染治疗:头孢氨苄。试题2   刘某,男,65岁,退休,已婚。于年入院就诊。   患者有咳嗽反复发作20年病史,每年持续咳嗽发作3~5个月已有5年余。平素嗜好吸烟40年,每日1包。近3个月咳嗽复发,曾在外院进行过静滴抗菌素治疗,咳嗽减轻。现以干咳为主,咳声短促,痰少而粘,色白,偶见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查体:T:37.5℃,P:70次/分,R:18次/分,BP:/80mmHg。神志清,精神可,形体偏瘦,口唇无紫绀,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舌红而苔薄黄,脉细数。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5×/L,中性粒细胞75%。胸部平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支气管扩张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刘某 性别:男   年龄:65岁   职业:退休    婚况:已婚主诉:咳嗽反复发作20年,复发3个月。现病史:患者有咳嗽反复发作20年病史,每年持续咳嗽发作3~5个月已有5年余。近3个月咳嗽复发,曾在外院进行过静滴抗菌素治疗,咳嗽减轻。现以干咳为主,咳声短促,痰少而粘,色白,偶见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咳嗽病史20余年,每年连续咳嗽3~5个月,已有5年余。吸烟史40年,每日20支(1包)。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7.5℃脉搏(P):7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80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形体偏瘦。舌红而苔薄黄,脉细数。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口唇无紫绀,余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两肺可闻及湿啰音,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5×/L,中性粒细胞75%。胸部平片示两肺纹理增粗、紊乱。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咳嗽反复发作为主症,诊断为咳嗽。患者年老久病,且嗜好吸烟,久之灼伤肺阴,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则咳嗽反复,干咳不已,咳声短促;虚火灼津为痰,故痰少而粘,色白;肺损络伤,痰中夹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则咳声嘶哑,口干咽燥;阴虚火旺,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阴精不能充养而腰酸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辨证为肺肾阴虚证。西医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既往吸烟史40年,每日20支(1包)。咳嗽反复发作20年,复发3个月。   2.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咳嗽后消失。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5×/L,中性粒细胞75%。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请与支气管扩张相鉴别:   支气管扩张是以慢性咳嗽、咳痰为主症,常表现为大量脓性痰或反复咳血,胸部X线检查见支气管管壁增厚,呈串珠样改变,或多发性蜂窝状影像,支气管碘油造影可以确诊。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咳嗽   中医证候诊断:肺肾阴虚证   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法: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所选方药: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沙参15g 麦冬15g 扁豆12g 桑叶12g   花粉15g 百合15g 杏仁9g 贝母12g   熟地g 山药80g 山萸肉80g 茯苓60g   牡丹皮60g 泽泻60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控制感染:常阿莫西林0.5g,口服,每日3~4次。   2.祛痰、镇咳:盐酸氨溴索(沐舒坦)30mg,口服,每日2次;生理盐水,加入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以稀释气道分泌物。试题3   刘某,女,23岁,未婚,职员。年7月21日就诊。   患者6岁时在进食鱼虾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经治疗缓解。后常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发作,不能自行缓解。3天前因劳累、受凉而出现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时有咳嗽,痰稀薄色白,咯吐不利,面色晦滞带青,口渴喜热饮,头痛,查体:T:36.5℃,P:90次/分,R:22次/分,BP:/80mmHg。营养均等,发育正常,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心脏未见异常。胸腹反常运动。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血常规:WBC11×/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细胞7%。胸片平片见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动脉血气分析:PaOmmHg,PaCOmmHg,pH7.41。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心源性哮喘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刘某性别:女年龄:23岁职业:职员婚况:未婚主诉:喉中哮鸣间作17年,复发3天。现病史:患者6岁时在进食鱼虾后突然发生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经治疗缓解。后常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发作,不能自行缓解。3天前因劳累、受凉而出现呼吸困难、喉中哮鸣有声,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时有咳嗽,痰稀薄色白,咯吐不利,面色晦滞带青,口渴喜热饮,头痛。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鱼虾过敏史17年,无其他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6.5℃脉搏(P):90次/分呼吸(R):22次/分血压(BP):/80mmHg   整体状况:营养均等,发育正常.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双肺呼吸音粗,满布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心脏未见异常。胸腹反常运动。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1×/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细胞7%。胸片平片见双肺透亮度增加,   肺纹理增多,动脉血气分析:PaOmmHg,PaCOmmHg,pH7.41。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喉中哮鸣间作为主症,诊断为哮病。患者风寒外袭肺卫,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引动停积之痰,故有痰鸣如吼,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咯吐不利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为风寒外袭之征。辨证为发作期寒哮证。西医诊断依据:   1.青年女性,喉中哮鸣间作10年,复发2天。现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喉中痰鸣有声,伴有胸闷咳嗽。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弥漫性哮鸣音,尤以呼气时明显。   3.胸片:双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增多。   4.血常规:WBC11×/L,中性粒细胞80%,嗜酸性细胞7%(升高)。动脉血气分析:PaOmmHg,PaCOmmHg,pH7.41。请与心源性哮喘相鉴别:   左心衰竭时可出现心源性哮喘,发作时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和二尖瓣狭窄等病史和体征。常咯粉红色泡沫痰,左心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及湿啰音。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哮病   中医疾病诊断:发作期寒哮证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所选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射干9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   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   五味子3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立即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1)支气管舒张剂:茶碱类;   (2)抗炎药:色甘酸钠;   3.免疫疗法。试题4   朱某,女,50岁,已婚,工人。年10月13日就诊。   患者于6月前不慎受凉,咽痛发热、咳嗽咯痰,自服感冒退热冲剂等药物,病情逐步好转,4月前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发时止,劳累后明显,同时伴有胸闷,头晕,面色无华,神疲倦怠而无力。查体:T:36.2℃,P:次/分,R:21次/分,BP:/60mmHg。神志清,精神可,腹平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时而有结代。心电图:心室率次/分,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无P波,偶可发生心室夺获,心肌酶谱(-),柯萨奇病毒抗体(+),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伴有室内差异传导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朱某性别:女年龄:50岁职业:工人婚况:已婚主诉:心悸时作4月余。现病史:患者于6月前不慎受凉,咽痛发热、咳嗽咯痰,自服感冒退热冲剂等药物,病情逐步好转,4月前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发时止,劳累后明显,同时伴有胸闷,头晕,面色无华,神疲倦怠而无力。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T:36.2℃P:次/分R:21次/分   BP:/60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时而有结代。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腹平软,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心室率次/分,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无P波,偶可发生心室夺获。心肌酶谱(-),柯萨奇病毒抗体(+),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心悸时作为主症,诊断为心悸。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虚则面色不华;心血不足,不能养心,故现心悸;心血亏损不能上荣于脑,故而头晕;气虚血亏,则神疲倦怠无力;心血不足,舌、脉失于濡养,则舌质淡红,脉象细弱,时而有结代。辨证为心血不足证。西医诊断依据:   1.老年女性,慢性病程。心悸时作4个月余。心悸,时发时止,劳累后明显,遇劳则剧。   2.查体:P:次/分,R:21次/分。   3.辅助检查:心电图示QRS波群畸形,时间>0.12秒,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无P波,偶可发生心室夺获。请与伴有室内差异传导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多有反复发作的既往史;而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洋地黄、奎尼丁中毒等。   ②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心律整齐;而室性心动过速时心律可有轻度不齐。   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其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如QRS波群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或V1的QRS波群呈qR、RS型或QR型者则多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④如偶尔发生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则利于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血不足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   中医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所选方药: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白术9g 茯神9g 黄芪12g龙眼肉12g   酸枣仁12g人参6g木香6g炙甘草6g   当归9g远志6g生姜5片大枣3枚。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   2.药物治疗:首先给予利多卡因50~mg静脉注射,有效后以1~4mg/min的速度继续静脉滴注;静脉注射索他洛尔与普罗帕酮亦十分有效,无效时可选胺碘酮静脉注射。   3.非药物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消融术、外科治疗。试题5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宋某,男,65岁,已婚,退休。年4月12日就诊。   患者平素善惊易恐,1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引发心悸,惊惕不安,虽经家人宽慰,仍时感心悸。医院予以安定口服,心悸未见明显改善,伴多虑,饮食不佳,尤易惊易恐,恶闻声响,坐卧不安,多梦,少寐而易醒,遂来就诊。T:36.5℃,P:90次/分,R:20次/分,BP:/70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心率9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舌质淡,薄白苔,脉代而虚数。心电图:QRS波群提早出现,畸形、宽大或有切迹,波群时间达0.12秒;T波异常宽大,其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请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宋某性别:男年龄:65岁职业:退休婚况:已婚主诉:心悸时作1月余。现病史:患者平素善惊易恐,1月前因突受惊吓而引发心悸,惊惕不安,虽经家人宽慰,仍时感心悸。医院予以安定口服,心悸未见明显改善,伴多虑,饮食不佳,尤易惊易恐,恶闻声响,坐卧不安,多梦,少寐而易醒,遂来就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T:36.5℃P:90次/分R:20次/分   BP:/70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不振,舌质淡,薄白苔,脉代而虚数。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心率9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QRS波群提早出现,畸形、宽大或有切迹,波群时间达0.12秒;T波异常宽大,其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心悸时作为主症,诊断为心悸。惊则气乱,气乱则心神不能自主,故发为心悸;心不藏神则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而易醒;多思虑则伤脾,故饮食不佳,多梦;脉代而虚数,为心神不安,气血逆乱之象。辨证为心神不宁证。西医诊断依据:   1.老年男性,慢性病程。心悸1个月。   2.体格检查:心率90次/分,偶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   3.辅助检查:心电图示QRS波群提早出现,畸形、宽大或有切迹,波群时间达0.12秒;T波异常宽大,其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①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波群多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   ②凡前一个R-R间隔增长或后一个R-R间隔缩短至一定程度,出现QRS波群畸形者,多为室内差异传导;而室性早搏的后面可有一较长间歇。   ③既往心电图发现以前窦性心律时的室性早搏和现在的畸形QRS波群形态相似,则当前的QRS波群也可能是室性早搏。   ④心室率较慢的心房颤动中,若出现提前过早的畸形QRS波群,多为室性早搏。   ⑤若畸形的QRS波群与前面基本心律的QRS波群皆保持相等的间隔时,则室性早搏的可能性大;若畸形QRS波群本身的R-R间隔相等或呈倍数关系,提示为室性并行心律。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心悸   中医证候诊断:心神不宁证   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所选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味。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龙齿先煎15g茯神15g人参3g远志10g   石菖蒲12g茯苓12g琥珀粉冲服2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普罗帕酮;   2.对症治疗。试题6高血压   杨某,女,45岁,已婚,干部。年6月3日就诊。   患者平素常性情烦躁。近两个月来反复头痛头胀,时伴眩晕,遇劳加剧,自觉心烦易怒,夜眠不安,时兼胁痛,大便干结,遂来就诊。面红目赤,口苦而渴。查体:T:36.2℃,P:80次/分,R:18次/分,BP:/mmHg。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心脏听诊:A2>P2。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嗜铬细胞瘤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杨某性别:女年龄:45岁职业:干部婚况:已婚主诉:反复头痛头胀2个月。现病史:患者平素常性情烦躁。近两个月来反复头痛头胀,时伴眩晕,遇劳加剧,自觉心烦易怒,夜眠不安,时兼胁痛,大便干结,遂来就诊。面红目赤,口苦而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T:36.2℃P:80次/分R:18次/分BP:/mmHg。   整体状况:一般状况尚可。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心脏听诊:A2>P2。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眼底检查:动脉硬化Ⅱ级。B超检查: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反复头痛头胀为主症,诊断为头痛。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则头痛而眩;肝阳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肝胆气郁化火,肝阳上亢,故胁痛,口苦面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上亢之象。辨证为肝阳上亢证。西医诊断依据:   1.中年女性,慢性病程。反复头痛头胀2个月。   2.查体:BP:/mmHg,心脏听诊A2>P2。   3.辅助检查:眼底检查示动脉硬化Ⅱ级。请与嗜铬细胞瘤进行鉴别:   嗜铬细胞瘤可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阵发性血压升高时还可伴心动过速、出汗、头痛、面色苍白等症状,历时数分钟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无效,发作间隙血压正常。血压升高时测血或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香草基杏仁酸(VMA)有助于诊断,超声、放射性核素及CT、MRI对肾脏部位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而确诊。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头痛   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所选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0g川牛膝15g   桑寄生15g杜仲15g栀子15g黄芩12g   益母草20g茯神15g夜交藤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利尿剂:氢氯噻嗪、呋塞米、寿比山等;   2.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   3.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硝苯地平;   4.ACEI:卡托普利;   5.ARB:氯沙坦;   6.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试题7心绞痛   吕某,男,40岁,已婚,干部。年11月19日就诊。   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昨日因高兴,过量饮食而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气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病人形体肥胖,痰多,平素喜嗜食肥甘厚味。查体:T:36.7℃,P:次/分,R:23次/分,BP:/80mmHg,舌淡,苔浊腻,脉滑。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急性心肌梗死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吕某性别:男年龄:40岁职业:干部婚况:未婚主诉: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反复发作性胸部疼痛、胸闷不适。昨日因高兴,过量饮食而诱发胸部疼痛,疼痛剧烈,胸闷如窒,痛引肩背,表情焦虑,同时伴有气喘短促,肢体沉重,休息5分钟后可缓解。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平素喜嗜食肥甘厚味。无其他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T:36.7℃P:次/分R:23次/分BP:/80mmHg。   整体状况:病人形体肥胖,痰多,一般状况尚可。舌淡,苔浊腻,脉滑。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胸闷痛反复发作为主症,诊断为胸痹。平素喜嗜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故胸闷如窒而痛;阻滞脉络,故痛引肩背;气机痹阻不畅,故见气短喘促;脾主四肢,痰浊困脾,脾气不运,故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腻,脉滑均为痰浊壅阻之象。辨证为痰浊内阻证。西医诊断依据: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急性加重。胸闷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2天。   2.胸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剧烈,常放射至肩背。疼痛可在休息后缓解。   3.辅助检查:心电图示:Ⅱ、Ⅲ,aVF,S-T段下移,T波倒置。请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急性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仿,但性质更剧烈,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使之缓解。心电图中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ST段抬高,并有病理性Q波。辅助检查示血清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I或T等增高。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胸痹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内阻证   西医诊断:心绞痛中医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痹。所选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瓜蒌30g薤白10g半夏9g陈皮15g   制南星10g枳实9g石菖蒲6g人参6g   竹茹6g茯苓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休息,并严密监测观察;   2.预防并发症的治疗:降血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3.改善症状的治疗: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等;   4.介入治疗:PTCA和支架置入术;   5.手术治疗: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试题8   黄某,男,50岁,已婚,干部。年10月20日就诊。   患者从10年前经常胃脘部隐痛,每因劳累或饮食失调疼痛加重。曾先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5天前,因工作劳累而出现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四肢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遂来就诊。查体:T:36.5℃,P:75次/分,R:19次/分,BP:/75mmHg。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剑突下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胃镜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为局限性,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黄某性别:男年龄:50岁职业:干部婚况:已婚主诉:胃脘痛10年,劳累后加重5天。现病史:患者从10年前经常胃脘部隐痛,每因劳累或饮食失调疼痛加重。曾先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5天前,因工作劳累而出现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四肢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遂来就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6.5℃脉搏(P):75次/分呼吸(R):19次/分血压(BP):/75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咽部轻度充血,其他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突下压痛,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胃镜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为局限性,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胃脘痛劳累后加重为主症,诊断为胃痛。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反复劳倦过度及饮食失调,均能引起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则胃痛隐隐,喜温喜按;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纳呆,食后胀满痞闷;脾在体合肉,健运四肢,中阳不足,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神疲乏力;脾虚生湿,下渗肠间,故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皆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之象。辨证为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依据: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既往有胃脘部疼痛10年病史。5天前,因工作劳累而出现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等胃部症状。   2.查体有剑突下压痛。   3.辅助检查:胃镜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为局限性,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请与消化性溃疡相鉴别:消化性溃疡一般表现为发作性上腹疼痛,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多好发于秋冬和冬春之交,X线钡餐造影可发现溃疡龛影或其间接征象。胃镜检查可见黏膜溃疡。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脾胃虚弱证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治法: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所选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0g甘草6g   黄芪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戒除烟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2.减轻和消除损伤因子:   (1)根除幽门螺杆菌;   (2)制酸治疗:西咪替丁、奥美拉唑;   (3)胃黏膜保护药:硫糖铝;   (4)对症治疗。试题9   赵某,男,40岁,干部,已婚。年12月20日就诊。   胃脘部疼痛10年,常因嗜酒,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曾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3天前又因嗜酒出现胃脘部隐痛,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遂来就诊。T:36.8℃,P:80次/分,R:20次/分,BP:/85mmHg。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心肺未见异常,剑突下有压痛,腹平软,肠鸣音存在,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B超:肝胆未见异常。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胃溃疡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赵某性别:男年龄:40岁职业:干部婚况:已婚主诉:胃脘部疼痛10年,加重3天。现病史:胃脘部疼痛10年,常因嗜酒,饮食不调发作或加重。曾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等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3天前又因嗜酒出现胃脘部隐痛,表现为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遂来就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6.8℃脉搏(P):80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85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心肺未见异常,余无异常。   腹部(肝、脾):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胃镜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B超:肝胆未见异常。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因嗜酒而致胃部疼痛。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则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乘,则口干咽燥;阴虚液耗,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辨证为胃阴不足证。西医诊断依据:   1.患者有胃脘部疼痛10年病史。   2.有胃脘部隐痛典型症状,空腹时疼痛加重,进餐后疼痛减轻或消失。   3.体格检查有剑突下压痛,胃镜:十二指肠球部发现一处7.5px×20px溃疡灶,B超:肝胆未见异常。请与胃溃疡相鉴别:①发生部位不同: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胃溃疡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角和胃小弯多见。②发病机制不同:胃溃疡主要以防御、修复因素减弱为主;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侵袭因素增强。③临床表现不同:胃溃疡多为急痛、灼痛、饥饿痛,常在餐后1-2小时疼痛,后逐渐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发生在两餐之间(饥饿痛),进食后缓解疼痛。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胃痛   中医证候诊断:胃阴不足证   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治法:养阴益胃。所选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北沙参10g麦冬10g当归10g生地黄30g   枸杞子12g芍药30g甘草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忌辛辣食物,戒烟等;   2.根除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   3.抗酸药物治疗: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4.保护胃黏膜:硫糖铝;试题10   张某,男,25岁,未婚,职员。年8月5日就诊。   患者一周前与朋友在路边进食烤肉串,后即出现腹痛,痢下赤白。曾自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控制。目前,身热,腹痛隐隐,里急后重,大便赤白黏冻,肛门灼热,遂来就诊。查体:T:38.2℃,P:86次/分,R:19次/分,BP:/70mmHg。神志清,精神差,面色不泽,腹部平软,左下腹有轻度压痛,舌苔腻微黄,脉滑数。血常规:WBC8.5×/L,N70%。大便镜检有少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阿米巴痢疾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黄某性别:男年龄:50岁职业:干部婚况:已婚主诉:腹痛,痢下赤白7天。现病史:患者一周前与朋友在路边进食烤肉串,后即出现腹痛,痢下赤白。曾自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控制。目前,身热,腹痛隐隐,里急后重,大便赤白黏冻,肛门灼热,遂来就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6.5℃脉搏(P):75次/分呼吸(R):19次/分血压(BP):/75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咽部轻度充血,其他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突下压痛,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胃镜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为局限性,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腹痛,痢下赤白为主症,诊断为痢疾。饮食不节,湿热内蕴肠腑,热邪下迫中焦,故见身热、腹痛、里急后重;实蒸热郁,气滞血瘀,肠腐血败化为脓血,则见赤白下痢、肛门灼热;舌苔腻微黄,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辨证为湿热痢。西医诊断依据:   1.有饮食不洁史。   2.身热,腹痛隐隐,里急后重,大便清稀,或为白冻,肛门灼热左下腹压痛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8.5×/L,N70%。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请与阿米巴痢疾相鉴别   阿米巴痢疾起病较缓,毒血症状常不明显,常无里急后重,腹泻次数少,粪质量多,典型者呈暗红色果酱样,有腥臭。粪检白细胞少,红细胞多,常有夏科—雷登结晶体,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乙状结肠镜可见散在深溃疡,周围有红晕。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痢疾   中医证候诊断:湿热痢   西医诊断:细菌性痢疾中医治法: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所选方药: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芍药30g当归15g黄连15g槟榔6g   木香6g炙甘草6g大黄9g黄芩15g   肉桂5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及对症治疗:卧床休息,饮食以少渣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为宜。高热者予以退热剂或物理降温。   2.病原治疗:喹诺酮类,诺氟沙星0.2g/次,每日4次;复方磺胺甲噁唑,2片/次,每日2次。试题11   刘某,女,30岁,已婚,职员。年4月20日就诊。   患者1年前出现全身发黄,目黄,小便黄,间断服用中西药物治疗,病情时轻时重。2周前因劳累上述症状加重。现症:胸闷腹胀,食少,纳呆,神疲乏力,畏寒,口淡而不渴,大便溏,尿色黄。查体:T:36.7℃,P:65次/分,R:18次/份,BP:/75mmHg。神清,巩膜黄染,皮肤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间,肋下37.5px可扪及,轻触痛,脾未触及,肝区叩痛,舌质淡而苔白腻,脉濡缓无力。   血常规:WBC8.5×/L,中性粒细胞70%,淋巴25%。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30mmol/L,谷丙转氨酶U/L。乙肝五项:HBsAg(+),HBeAg(+),抗HBc抗体(+)。B超:肝脏增大。要求:1.根据以上病史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辨病辨证依据、西医诊断依据、入院诊断、治法、选方用药及西医治疗原则(药物、手术等)。   2.鉴别诊断:请与溶血性黄疸鉴别。时间:60分钟。参考答案:   患者姓名:刘某性别:女年龄:30岁职业:职员婚况:已婚   主诉:全身发黄,目黄,小便黄1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从10年前经常胃脘部隐痛,每因劳累或饮食失调疼痛加重。曾先后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明显疗效。5天前,因工作劳累而出现胃脘部隐痛,喜温喜按,食后胀满痞闷,纳呆,四肢倦怠,神疲乏力,大便溏薄,遂来就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病史)   既往健康,无不良嗜好。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病例中提供的有关内容。未明确提供的,按“无异常”记录)   体温(T):36.5℃脉搏(P):75次/分呼吸(R):19次/分血压(BP):/75mmHg   整体状况:神志清,精神可,体形偏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皮肤、粘膜、全身浅表淋巴结:全身皮肤、粘膜及浅表淋巴结未见异常。   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   颈项:咽部轻度充血,其他无异常。   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   腹部(肝、脾):剑突下压痛,余无异常。   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   神经系统:无异常。辅助检查:胃镜示:黏膜充血、色泽较红、边缘模糊,为局限性,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不平,有出血点。辨病辨证依据:患者以全身发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诊断为黄疸。寒湿内侵,阻滞脾胃,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见全身发黄,目黄,小便黄;因寒湿为阴邪,故黄色晦暗如烟熏;湿困中土,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故见纳呆,食少,胸闷,腹胀,口淡不渴,大便溏;阳气不足,故见神疲畏寒,乏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停之象。辨证为阴黄。西医诊断诊据:   1.全身发黄,目黄,皮肤黄染1年。   2.巩膜黄染,皮肤深黄,色泽晦暗如烟熏,肝脏增大,肝区叩痛。   3.肝功能示转氨酶及总胆红素升高,乙肝五项示:HBsAg(+)、HBeAg(+)、抗HBc抗体(+)。   请与溶血性黄疸鉴别:溶血性黄疸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疸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入院诊断:   中医疾病诊断:黄疸   中医证候诊断:阴黄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所选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药物组成、剂量与煎服法:   茵陈30g附子6g白术10g干姜6g   甘草10g郁金20g川厚朴10g茯苓10g   泽泻10g黄芪15g丹参10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平衡;   2.病原治疗:IFN-α,拉米呋定;   3.免疫调节:胸腺肽,转移因子等;   4.抗肝纤维化。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中科白癜风医院十二周年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by/91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