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乙神针时空医学原理系列
——把天地人的问题彻底说清楚
文/张伟杰(玄雷子)
天地人三位一体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世界。人禀天地之气化生,吸天气,食地质,时时刻刻与天地交流沟通,与天地运化同步。人生于天地,长于天地,存于天地,作用于天地,天地运化规范了人的形体,功能,气化模式,人之形体构造,功能状态,气机变化无一不是天地的缩影和再版。故天地人实为一体,天人合一是生命在不可对抗的条件下无可奈何的服从,是医理之枢,是医者临牀的推理工具,是养生保健所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
天地恒存,升降平衡,形质常貌,张合交替,生命活动,出入同步。人体升降气化合天地有无转化,人体张合交替合天地阴阳互根互化,人体出入同步合五行生克制化。日月星辰山河水土,以应人体五脏六腑,诸经通道。天地生万类,人有骨肉筋脉皮毛。明白天地人的同一性,统一性,可通过易察易记的天地之象认识人之形态,以易懂易解的天地之道明白脏腑气机运化之理,生命维持存在之道,从而认清自我,识形质知病因,明病机病理。这是临牀对疾病的预测,诊断,防治的基础,也为现代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遣传学,生理学,生化学等的研究明确了方向,提供了方法,不仅使其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也对其理论正确与否提供了验证的依据。
五运六气与人体对应
天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太阳在天,阳光普照,大地因光的明暗形成了一年四季,八节,七十二候的变化。这种化的坐标是天上有规律运行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天上运行出现的规律,称五运。五运是阳光在地球上分布变化的坐标,而阳光在地球上造成的五种气机变化并表现为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象称为五行,形成的节律性气候变化称六气。
五行有三个内容:
一、五种运化,即以寒热为两极,中和为标准,温凉为败始,以完成有无的转化。
二、五种性质,以类比方法将一切物象分成五个互根联系的系统。
三、整体周期循环中的五个坐标,以六气,五行变化为根据以划分时空的性质。
人是天地运化过程中产生的精灵,天成就人的功能,地造就人的形体,五行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六气是造就维持并左右人体生命的条件。天的五运六气规律造就了人的五脏六腑,并决定了五脏六腑的功用规律,五运六气的实质]以及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内容之一,也是古中医必知的基础知识。
天地人合一的五行三才
五行是万物属性的五种归类,三才是事物的三个层次与性质的代表,了解五行三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会使我们更象地明白五脏六腑的功用和人体内的气机升降变化,给我们养生、保健、临牀中诊治疾病带来许多敫迪。
木之三才为上升之蒸气,横行之风,地上之木,人体与之相应的三木为肝阴木,胆阳木和筋用木。肝为升发之木,以体为养,以升为用。肝气升腾条畅通达体内气机,敢心脏坎缩,防脾壅滞,充肺之雾化。
肝最忌压抑,肝气郁滞为肝之常态,临牀中疏肝理气为治肝之要。胆以降为顺,胆汁下输为通。肝与胆互为表裹,肝分泌胆汁,胆贮藏和浓缩胆汁,使胆汁以最佳活化态适时而排出,参与清洗各脏腑积留之物。
胆主十一脏腑,其性如风,清洁积垢,保证畅通。风哇善晾,无孔不入,常路受阻则另辟蹊径,故胆最忌塞。胆塞之症临牀多见黄疸,其因多是脾有湿热,熏蒸胆道和肠道,使胆汁下输受阻,而不循常道外溢于血脉发为黄疸。
故牀常用苦寒之药去湿热,利胆道,通肠道。肝主筋,肝血通过筋而沐浴周身五脏六腑,诸筋百骸。肝血为机体获得沐浴之雨露,肝筋是机体获得雨露之载体,犹如不断从土中汲取水分和养料的树木。肝血为肾阴所化,赖脾运化之水谷精敞而充。肝血不足,筋易搐动,犹如滋润树木之养料不足,树木不壮,受风易摇。故临牀所见惊风抽搐之症,其因乃水不涵木,土虚而木摇,治疗熄风解痉固然重要,但补水健脾亦为首务。
火有三种,天火,地火和民用火。天火指太阳,地火指地壳内的岩浆,民用火指人类所用之火。天火有热量和气,地火为浆态和热,民用火则是由天火与气合地热所生的有形之质相合而成。燃料热量和空气缺一则火不生,且易熄灭。
人合于大地,心脏犹如太阳,心阳为天火(又称君火)阳光普照,温暖大地,给万物以生机,心脏输运血液而温润周身。心阳之温热令肺凉敛生津适度,宣发而通调水道,心阳之敢动使脾运化水湿有力,心阳之下照,使肾水不寒而上提。
肾阳为地火(又称相火),肾封藏之髓如地壳内的岩浆,髓散发热量而生肾阳。地火给万物以原始能量,保持其原始活性,是万类能在阳光普照下升发显示生机的基础。肾阳为命门相火,与生俱来,是生命产生的原始」敢动力,主一身之阳气,为生命之根,故肾阳虚为病之源头。
对先天不足疾病的治疗,壮肾阳填精补髓当为首务。脾阳为民用火,天地热合而生民用火,民用火是维持人类生存之用火。脾阳阳而敢动(提供热和空气),赖肾阳而维持(提供燃料和最初的热量)心阳,肾阳相合而造就脾阳。
脾阳为胃瘸熟水谷,小肠熏蒸榨取吸收营养,脾升提运化水谷精微之动力,是补充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脾阳如灶裹之火,可直补,脾阳旺则后无生化健,百病不生,故行医中处处不忘健脾。
土有燥土,湿土和润土。燥土者,土中水分蒸发而含量少;湿土者,其内水分含量多;润土者,水含其中,不湿不燥,弹性佳也。
在人体中胃为燥土,脾为湿土,肌肉为润土。燥土能吸收容纳水分,因其为燥,使内部留有空间,故胃性燥能容纳水谷,并消磨水谷下传小肠以保证空间的存在,因此胃以排输下降为翘,清胃实乃养胃之大法。
脾主运化,升提水液,防止水液滞留中焦,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其性湿而喜燥,祛湿乃健脾也。在功能上,脾与胃和衷共济以维持生理上的平衡。若脾湿不能济胃燥,如土过燥而不养物,人消谷而善飢多瘦;若胃燥不能济脾湿,如土中水泛滥而浸泡万物,影响化生,人则上提输布功能失常而多生痰湿,肥胖。
肉者,构成和化生人体的基本物质也,其标准为气血充盈于肉中,形成吻合,表现为丰满而富有弹性和光泽;若气血衰败,肌肉失其所养而萎废;若气滞血瘀则肿胀。
脾主肌肉,血液由心而发,经肺而朝百脉,血循脉中而不妄行外溢,全靠脾之升提与健运之力。若无脾之升提,则血液瘀滞而肉肿。脾不健运,则气血化生无源,肌肉失其养而萎废,束缚脉管之力降低,血液妄行而出血,对此类病人,补脾当为一首务。
金之三才,为金液,金石和金器。而人则有寒金、燥金、润金。肺为寒金,大肠为燥金,鼻为润金。肺居上焦主气而司呼吸,肃降水液而通调水道,其本质为阳降,将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水补充内耗并滋润周身。
阳降之因乃肺性凉也,凉而内敛肃降水液。大肠与肺互为表裹,其性燥,熏i蒸由小肠而进入大肠的谷物,令其津液上升,并使余下的糟粕得以成形排出体外。
鼻为肺之窍,吸天气而养周身,空气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日之朝午暮夜四时的温度和湿度不均,时燥时湿,时热时寒,而进入鼻腔内的空气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粘膜的作用下变的温润而温暖,使进入肺脏的空气温润而养人。故鼻为润金,吸入温润之空气对肺脏病尤其重要。
水之三才即下降之雨水、上升之泉水和平流水。合人体肺肃降之水液为下降之雨水,肾阴为上涌之泉水,肝血为平流水。地面下的泉水在太阳和地热的作用下向上涌注并冲破地表继续上升,太阳光的照射使地面的水也不断化气上升,气在空中受凉变为云,再受寒化为雨水而下降。
下降之水,一部分在地表流动,汇人江河湖泊,一部分渗入土中而滋养万物,这两部分为平流水,还有一部分渗入土下补充泉水。水受热再化气上升,构成水气升降循环。这就是道教所说的水之三清。
人体中,肾阴在肾阳的蒸腾下化气上升,遇肺所吸之严寒天气而雾化成水液下降,水液下及肾,补充肾阴,在心阳的资助下,通过肾阳的提炼化为三部分:一为轻清肝血,通过筋而滋养沐浴周身;一为重浊之精髓,在肾内」藏,并再次敫动生命,一为尿液而捅j排出体外。可见肾阴是生命的源泉,肝血是生命之营养,肺肃降水液为生命之补充。
为便于理解,我们打这样一个比喻:一棵树通过枝叶吸收阳光和空气,通过光合作用将吸进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而向树干运输,(也有一部分氧气又排入空气中以维持生态平衡。)树根及其树梢吸进土中的养料,如水份和各种矿物质,并通过渗透力向树干运输,养料与氧合化而共同滋润整个树木。树叶转化的氧为下降之雨水,即肺津;地下的水和各种矿物质为上涌之泉水即肾阴;二者合化滋润整个树木的营养物质为平流水,即肝血。
这提示我们在临牀工作当中对扦血不足,肝阳上亢之病症需补肾阴,降肺气。
人的体五行对应与脏腑气化机理
(一)心脏
1.心有孔窍,房室贯通才能化合营血以主血脉
心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腔,通过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与全身血管相连,通过左连动脉而贯通周身,右连静脉而回归,此即是左阳动,右阴降,左升右降之说的依据。房室两通于脾肺,将天气地质合化而成血。左心房与肺静脉连,左心室与主动脉连,右心房上下腔静脉连,右心室与肺动脉连,形成左出右进循环贯通周身。左右以分阴阳,主动静,房室以合四象,主化生。皆以通为用,若一处不通则血塞气血停运生命乃终。
2.经络相通使心体得养,泵动序恒
在内景气化过程中,胃有一支入心中,供营液以养心,小肠经,胆经,肾经皆直络于心脏实体。胃经输送营液,胆经入心以不断洗涤心之积污,肾经入心以真阴润养,而肝主筋,与心脏直接相连,同步动静,使心脏得以滋养,清洗,保持泵动恒序。此经络脏腑贯通之用也。
3.心之经络与各部相通,形成心之五通
心经生于心中,有一支出心下膈,下络小肠,一支上行上头面连舌系眼入脑,一支过肺走心之外呈之经络。
4.心通于五行、五气、五色、五方、五味
心五行属火,其位南方,其性炎上,有温煦诸脏之功,合四季以应夏,故心阳夏季最旺,称心王于夏,翘于暑气。旦心阴易竭,故夏季心脏最易发病。J白主血脉,血色红,因心脉上走头面,故面色的明暗取决于心之盛衰。面色白则心脏虚;面色艷红,有色无气,则心火烈;面色绛紫则心阳虚而血瘀滞,此乃心华于面之理。心经系眼入脑主人之神明,心病目无光彩,神有异,大脑记忆反应迟钝,或郁郁寡欢,或喜笑无度,此即心藏神之理。心性阳而用阴,其功供养先天,心阳需下助肾阳,恶急喜缓,故心苦急,急食苦以缓之,苦入心。
5.心通于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七情
心经下系小肠,与小肠互为表裹,经连于舌,以供辨味灵动之能,故心病五味不辨,心病舌失灵动,心气涣散舌不灵动而难言。心生血泵血,以主周身血脉。神寄于髓,生于精,依血养则明。故曰:心与小肠相表裹,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色红,其味苦,主血脉,藏神主喜,合于夏季,通暑气,五行属火,此心有形之通也。无形之通者,心主五志,六神,七情,随魂出入于外以全识知,统意于内以行气血,合魄以无成有,用魂以有化无,合于志以成消耗补充,一主命一主性。
(二)肺脏
1.心肺相通令肺气通司呼吸合宗气
肺居胸中,上有气管,喉咙,通过鼻与外界相通。肺质软而轻,肺内血管分叉甚多,如桑叶之筋,以支气管树为框架连结肺泡,心脏的血液以支气管树样框架输入肺内使肺张,这种现象称纲举目张,纲者,动脉管也,目者,肺泡也。肺的呼吸是通过心肺交流血液来完成。肺是一个内外皆通的具有弹性的海绵状器官,外来之气的温度直接影响三焦温度,与上升之肝气合成心脏张合之源。气入胸中与水谷骤悍之气合而成宗气,上出喉而主语言呼吸。
2.经络入肺以成肺之通化
内景气化过程,肺经起于中焦,上行经胃之上口,贯膈,分布于肺,中焦为水谷之海,胃送营液入肺,以供肺宣发,布濡周身,敛降下焦补充内耗。胃经,肝经,大肠经,心经,肾经,脾经皆分布于J心脏实体。胃经输送营液,脾经升提水液以利其通调水道。肝经入肺,以其升发之气助肺宣发,洁净畅通肺体。大肠经入肺,燥化水液免生痰湿,心经\肺,以心血养肺,温肺充肺,使肺张空虚而吸气,肺充压廹而呼气。肾经入肺以其恒摄之力助肺吸气,使血内气体交换完全而充分,可见经络入肺,协助肺脏共同完成其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液的功能。
3.肺之经络与各部相通,以成肺之五通
肺之脉起于中焦腹部,下绕返回循着胃的上口上膈膜分布于肺,在从气管横走而出腋下走肺之外显之经络。
4、肺通于五行、五气、五色、五方、五味
肺五行属金,其位西方,其性敛降,合四季以应秋,称肺王于秋通于燥气,其色白,其味辛。
5、肺通于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七情
肺经下落大肠,与大肠互为表裹,肺气下传助大肠排糟粕,大肠之热燥助肺宣发。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而司香臭通气之能,肺气不宣则出现鼻塞流涕,不闻香臭。肺系上联喉咙,喉咙是呼吸的通道,发音的器官,肺有病则会出现咽喉肿痛,声音嘶哑。肺主皮毛,肺阳宣化,布濡营液以滋皮毛,肺宣发卫气以控皮肤汗毛孔的开关,以保证与外界的沟通。肺藏魄,主悲忧。
(三)肝脏
1.肝脏的多角棱柱体样结构单位,是其主升发,条达的基础,肝脏以双重血液与血窦相通,完成其主疏泄,藏血功能。
肝脏以肝小叶为基本的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样,其央有一条上下贯通全长的中央静脉,这种结构是肝主升发,承肾阳载肾阴上行的基础。
进入肝脏的血管有两条,一条是来自心脏主动脉的逐级分支之一肝动脉,肝动脉输送营养和氧气行心脏之滋润和温煦之功,-一条是门静脉,接受的是胃肠道静脉,内含胃肠道榨取吸收的营养物质。这两条血管进入肝脏后逐级分支,最后皆通于肝血窦。肝血窦在肝脏内互相吻合成网状管道,腔大而不规则,是肝细胞运化过程中与血液交流的屏障,是藏血的场所。来自这两条血管的血液在肝血窦内混合,通过肝血窦,肝细胞得以营养,温煦,胃肠道吸收之营养物质得以氧化和合化,经净化和合化的血液通过肝血窦周边流入中央静脉,经逐级汇集成肝静脉出肝汇入上腔静脉进入心脏,完成其疏泄,协助脾运化之功。
2.经络入肝,以成肝之通达
内景气化图中,肝系入小腹联系胃,分布于肝,胆经、肾经皆直络于肝体。胆经入肝,不断洗涤污垢,以保证肝内阳通,肾经入肝以生肝气,携肝阴升腾,条畅周身气机,营养诸筋百骸,此经络脏腑贯通之用也。
3.肝之经络与各部相通,形成肝之五通
肝经入小腹,夹行于胃的两旁,属肝络胆,穿过横膈,一支上注于肺,一支散布于胁腋部,主干经胸腔上行,沿食道经咽喉穿肺胃到达眼球后方,分布于眼球后通往脑的脉络一目系。自眼球后分出两支,一支上行到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的百会而入脑,另一支下行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之内。
4、肝通于五行、五气、五方、五色、五味
肝五行属木,其性温升,有升发疏泄诸脏之功,合四季以应春,故肝主于春,通于风气。肝阳易亢,故春季肝脏最易发病。肝主升发,五位属东方,其色青而味酸。
5、肝通于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七情
肝经下络胆,与胆互为表裹,肝泌胆汁,供胆贮存,浓缩,行其清泄洗涤之功。肝经上连目系,通于脑,肝血供给而目能视,肝血上充于脑则能藏魂养神。肝气和目能辨五色,肝血足则魂安神明,故肝病视物不清,五色难辨,肝血虚则魂丧神昏。肝主筋,其华在爪,筋膜赖肝血的供养,爪为筋之余,故爪甲的色泽可反映肝气的盛衰。肝藏魂,主怒。
(四)肾脏
1.心肾构通,肾脏通过双层皮囊包裹血液以生内热行其蒸化分清泌浊之功,肾脏有各级管道与膀胱相通,排出尿液。
心脏内血液通过腹主动脉分支肾动脉进入肾脏,血液在肾脏内合化后又通过肾静脉最终回流于心脏,i形成心肾构通。肾动脉进入肾实体后,通过五级分支形成众多蟠曲的毛细血管球,并由双层皮囊(称肾小囊)包裹。这种包裹封藏血液的状态形成高热,蒸化血液而分清泌浊,清者最终通过肾静脉回流于心脏,浊者通过肾脏内各级管道汇集进入膀胱,寒化为尿,排出体外。
2.经络入肾以成肾之蒸化
内景气化图中,膀胱经分布于肾,督脉、冲脉、带脉皆直络于肾脏。膀胱性寒使肾泌之浊成尿挪出体外。督脉主一身之阳,助肾阳蒸化,冲脉为血海以养肾体,带脉入肾以束肾之气血免除妄行。
3.肾之经络与各部相通以成肾之五通
肾经入腹内穿过肾脏与膀胱相联系,其直行之经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和横膈进入肺脏,出肺经气管、喉咙上行分布于舌,并与分布于喉的会厌相连,在此分支,沿耳咽管分布于耳中。支脉出肺,分布于心和胸中,与心包经构通。
4、肾通于五行、五气、五色、五方、五味
肾五行属水,其功封藏、蒸化,四季应冬,逦于寒气,其位在北,其色黑,味咸。
通于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七情
5、肾经布于膀胱,与膀胱互为表裹,肾泌浊,膀胱排浊
肾经布于膀胱,与膀胱互为表裹,肾泌浊,膀胱排浊,肾经联于肺,以其收摄恒吸之力助肺吸气,肾经通于心,以肾阴上沐心脏实体,免除其苦烈亢急。肾经通于耳,肾之精气充于耳,产生听觉,故肾气衰,则耳聋失聪。肾主骨,其华在发,骨发皆赖肾精而养,若肾精虚少,则骨骼脆弱无力,甚则发育不良,头发变白,枯稿脱落。肾藏志,主惊恐。
(五)脾脏
中医中脾脏不是指单独的某一实体,它是胃、小肠、胰腺、脾脏等脏腑功能的代称。它们共同形成了脾主运化统血的功能。
1.形体内通以及与血液循环的构通完成脾主运化统血启功能
上口接食道通于口,接纳水谷,动脉输入胃体以营养温煦,使其消磨腐熟水谷。下口遖小肠,将消化之食糜推子肠。小肠上接于胃,接纳腐熟消磨之水谷,下通于大肠,排食物残渣,通过血液循环以助脾运化。心脏通过其动脉的分支在小肠内呈多级弓形分布,以心血生脾阳,造成小肠榨取吸收营养的高温环境。小肠榨取吸收之营养通过静脉回流入门静脉进肝脏,经过肝脏的合化,最终进入心脏输运周身。可见小肠的自体上接下通,通过血液循环与心脏、肝脏的构通协助脾行其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胰腺通过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而获得营养、温煦,分泌之胰液通过外分泌进入小肠,助小肠消化吸收,分泌之激素,进入血液,通过静脉最终回流于心脏,并通过心脏输运周身,以调节相应脏腑对」营养物质的运化。脾为人体的重要防御器官,位于血液循环的道路上。脾动脉输血于脾脏以营养、温煦脾脏实体,同时血液的异己成分和自体衰老之结构被脾脏清除,被消除异己的血液最终汇集成脾静脉,出脾最终进入心脏再输运周身。脾脏对血液的过滤监测和清除异己的作用称脾统血。
综上所述,胃、小肠自体的上下接通,胰腺形体外分泌道的存在以及胃、小肠、胰腺、脾脏与血液循环的构通,是脾主运化、统血的基础。
2.经络入脾以成脾之运化
内景气化图中,胃经入胸穿膈,分布于胃、脾,肝经入愎联系胃,小肠经下膈联系胃,分布于小肠,任脉分布于上腹胃脘区。胃容纳腐熟水谷,小肠榨取吸收,肝疏泄合化,壬脉主阴充水液,共同成脾运化之功。
3.脾之经络与各部相通,形成脾之五通
脾经入腹属脾(脾和胰腺)络胃,挟行于咽喉部,连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其主支从脾上行穿过横膈,分布于胸腔和心肺。
4.脾通于五行、五气、五色、五方、五味
五行属土,功主运化,合四季以应长夏,通于湿气,其位居中,色黄而味甘。
5、脾通于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七情
经属脾络胃,与胃互为表裹。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湿升提,胃主燥通降,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平衡。脾经布于心,脾运化水谷精微升提于心,在心内与肺吸之天气合化,形成天地交泰,生营血以养周身。脾运化之水谷精微入肺,供肺宣发濡布周身,肃降以补肾源。脾主肉,全身肌靠脾气充溢灌溉获得营养,而血液通过肉的束缚促使回流免除淤滞,故脾不健运则筋骨肌肉萎废,脉道不利,气血衰败。脾气通于舌口,而舌口本肉体,故舌是否灵动,唇的色翠鲜暗可反映脾气的盛衰。脾藏意,主思。
五行生克制化与人体
五行相生的规律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的规律为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下面从天道,地道,人道三方面来讲述五行生克制化的内涵。
(一)五行相生的天地人内在机理
水生木
在天体,木代表天空中厚厚的气层,这气层来源于地面和地下的水。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热的蒸化,令水化气上升,形成空气中的气层,此为水生木的内涵。在大地,一棵树的存活和生长,需要水的不断滋润,也只有通过水,土裹的各种养料才能渗透到树中,以维持木的生长。在人体,水代表肾脏,木代表肝脏。肾主水液,藏精髓而寓肾阳;肝主升发,条达,藏血,调血。肾阳蒸化肾水生肝气而上升,为肝主升发条达条畅体内气机的作用基础。肝以血为养,肝内血非常丰富,其来源于肾阳对肾阴的提炼,为肾阴的支流。坆肝气赖肾阳升,肝血靠肾阴化,肝肾同源,肝虚莫忘补肾。
木生火
在天体太阳之光普照大地,大地温润万物生长,但太阳光本身是很炽烈的,如果直接暴晒大地,万物不堪灼烤而枯竭。实际上,地下的水不断化气上升,在太阳周围形成厚厚的气层。这层大气吸收太阳光的热量,使穿过气层的阳光温煦怡人,利于万物生长。故上升之气造成太阳温煦万物生长的功能;在地球上,道理很简单,木燃生火,作为燃料维持火的存在,木尽则火灭。在人体,火为心脏,木为肝脏。
木生火体现有六:
1.肝气升腾,肝动心脏泵血。心脏泵血沐浴身,而心脏的泵血是在肝气升腾与肺寒降气交叉压力下形成的。肾阴在肾阳的蒸腾下化气上升,热入三焦’三焦内压力增高,迫使心脏收缩而将血液压出心脏,通过动脉血管向周身输送。心泵血入肺脏,肺张吸严寒之气入三焦,热寒相,交,三焦内温度降低,心脏舒张,将周身血液又吸入心脏。可见肝气上升是心脏收缩射血的动力,临牀中强心莫过于补肾阳,附子,川乌之属当可用之。
2.肝血滋养心脏实体。心脏射血沐浴周身,而其实体的滋养靠肝血。现代组织学中证明心脏实体中,结缔组织广泛地分布在心脏各层,穿插于心肌组织间,伴行于心脏各血管。结缔组织其实质为筋,此乃肝血通过筋而养心和血脉,肝筋之缩张引起心脏缩张的生里结构基础,是木生火,筋生心的具体表现。
3.肝贮藏血夜,调节心脏的泵血量。人在休息睡眠时,心脏泵血量减,多余之血归于肝中;当劳动时,心脏泵血量增加,肝排出其贮藏的血液以供需要。
4.肝升发是心输血流畅的保。肝主升发,条畅气机,气畅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肝升发功能与心输血能否畅流密切相关。临牀中活血不忘疏犴理气。
5.心输之血靠肝脏为枢纽而产生输运。
心主血,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血的生成与肾,脾,肺密切相关。人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消磨,小肠的熏蒸榨取和吸收,水谷精微由脾提取入心,与肺所吸之氧合而化血。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血,只是营养物质与氧气的化合。血主要是由营养物质,氧气和血细胞组成(这就畺现代医学所称的负责营养周身的动脉血),而血细胞则是由髓所化,现代医学已经证明血细胞来源于骨髓,它是由肾阳提炼肾阴并充填于骨内而形成。
因此血的化生以水谷精微与精髓为主要来源。故古人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说,其变化是肾之精微入心化赤而为血。可见肾造血为先天,脾化血为后天,肺活血为应用,(血中红细胞只有携带氧才能发挥功用)。
故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需壮肾阳;营养不良贫血者,宜健脾也。血虽然主要由肾,脾,肺三脏化生,但却是依靠肝脏为纽带而完成的。
肝气顾动心脏收缩射血入肺,肺才能吸气而后入心;脾提水谷精微必须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现代医学中称生物转化作用)才能清除杂物,并由肝之血管回流入心脏。肾阴在肾阳蒸化下炼精化髓,髓通过肝筋人骨,再由肾阳蒸化成血细胞,骨髓制造的血细胞又通过肝筋,并在筋内分化成熟而入血脉,即肝筋既是血细胞进入血脉的载体,又是血细胞发育成熟的环境。现代组织学中已发现,网状组织内含有各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其构成了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诱导血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澎将成熟的血细胞挪入血液内,网状组织是一种结缔组织,即属于筋的范畴。
6.心藏神,肝藏魂,随神出入谓之魂,神以魂为载体而统驭周身。
火生土
在天体,亿万年前,地球本是一个冰球,被太阳化成一片洪荒,日光久晒,水化气上升,大地外露,并逐渐产生各种生命现象。在大地,火焚万物化灰成土,火烤土成形而长久存在。
在人体表现为二:
l.小肠化液为脾运化升提提供了质基础和动力。脾胃为士,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为气血生提供了物质来源,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人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消磨化为糊桨,由脾直接提取一部分津液,刊余部分传至小肠。小肠与心互为表裹,属阳火,小肠将糊浆加热,熏蒸,榨取,令水谷精微入脾,并以热与上蒸之势助脾升提。
2.心脏有节律的泵动舒张是脾运化水谷,上提串液的动力。肾阳殷动心阳,以助心脏收缩,心阳温煦以助弹阳运化。肺吸天气阳降化寒液滋养心体并令心脏舒张,心脏舒张时的回吸力令脾提津液入心。
土生金
在天体,金为天上漂浮的云和降落的雨。大地的水化气上升,受凉变成云,再受寒化为雨水下降回归大地,大地是水的依托和载体,是水升的起点,降的归宿。在大地上,土性静,土积定而生金石。
在人体表现有二:
1.脾提津液入心,与肺吸天气合化为血,供肺敷布肃降。金为肺脏,肺主宣发肃降。宣发者,布散精气使津液气血滋润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肃降者,肃降水液于肾,经过肾阳蒸化作用,生肝血以滋润周身诸筋百骸,化精髓封藏以成后天返先天,泌浊液排出以维持新陈代谢。而宣发之精气,肃降之水液则来源于脾提之水谷精微也。
2.胃食水谷下输,供大肠输排。大肠为燥金,与肺互为表裹。胃食水谷下输,经过小肠的榨取,熏蒸后,下传大肠。大肠燥升水液,并将糟粕成形通过魄门排出体外。
金生水
在天体,天上的云受寒化为水而下降,为水之源也。在地球上,金受热熔化成汁。
合于人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1.肾主水液,但其源在肺。肺开窍于鼻,鼻吸天气入肺,肺性凉敛,气化水而下降,此为天水。口食地物入胃,阵运化谷物,将其水液升提入心,此为地水。肾者,寒藏蒸化,将体内之水蒸化输泻,分清泌浊,完成新陈代谢。
可见肺主外水,肾主内水。内水产生生命气化态,外水维持生命形体态。外水补充内水之耗,此为金生水之本意也。肾阳者,炼精化气,敫动生命之根也。肺降水液,同时将心阳带及下焦以资肾阳。大肠燥湿化气,提高三焦温度,以助阳,二者对肾阳的资助亦称金生水也。
(二)五行相克的天地人内在机理
水克火,以多克少
在天体,水受热化气上升,在天空形成气层,吸收光热,阻挡太阳的直接曝晒,使阳光温煦。在大地,水克火,以多克少。火之质为木,木由水生,火燃需气,气由水化,水的多少直接决定火势。在人体,心脏和肾脏是水火既济的关系。水性趋下,火性炎上。但其实际应用却是水上火下。水得火蒸而化气,火得水滋而温煦。水克火者,水火既济也。肾水在肾阳的蒸腾下化气上升,敢动心阳,心脏收缩,同时肾水上提以资心阴,避免-仑火亢烈,灼伤-旮体。心阴足则心神安泰,此乃水养火也。」心阳下照,以助肾阳蒸化,防止肾水寒凝,浊水上泛,此乃火资水也。因此临牀中补心阳者当壮肾阳,养心神者宜滋肾阴。
火克金,以精克坚
在天体,天上的云受寒化为雨水而下降,如果雨降无度,则发生洪荒,太阳光的照射避免云受寒化雨水过多,使水气循环保持平衡。在大地,火克金,以精克坚。金之性肃降,火热不使之降而沉沦;金久凉潮湿则会生锈,生锈则会剥脱归于消亡,热温则金不会生锈剥脱;金性锐利,过利则易伤物,经过火的灼烤,使其消失利性。金性寒肃,沉沦不,火以其精烤使金成锐器为用。
合于人体,火克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气血在周身循环流动,畅通无阻是健康的基本条件。心主血,肺主气,气充盈脉管带动血行,血热化气供其源,这种正常的生理序化运动称气为血帅,血为气,血催气行,二者相互依赖,息息相关。
2.肺吸天气,睥提地液,二者人心合而为血,由肺敷布肃降。心脏是肺肃降水液的中间站,通过心脏的周转,营养物质得氧而活化,气得水谷精微而存,使肃降水液合天地之气而沐浴周身。
3.肺性凉敛,吸天气下降与上升之肝气合化为液滋养心体,同时,心阳温煦肺脏,免其凉敛太过而出现水液滞留。
4.肺主气而司呼吸,其吸气之动力来源于心脏泵血。心脏收缩泵血而流百脉,血由肺动脉进入肺内各级动脉。肺内筋络密布,堆积蜂巢,连成一体。筋得血而充盈,纲举目张,蜂巢张开,肺体增大,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血无瘀滞是肺吸气之重要条件。故临牀治疗肺不张,肺心病病人,首当活血化瘀,以畅通血脉,使气顺利进入肺内。
金克木,以坚克专
在天体,地面上的水受热化气上升,如果只升不降则天空郁暗,大地干涸,万物枯竭;气受寒化为雨水而下降,及时补充地上化气之水,以维持天地间气水升降平衡,保证天空呈清明之象。在大地,木性质朴,不雕不成器,金以利雕木成器,并使其规矩方圆。
合于人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主升发,性条达。升发者,热化之气,肺吸凉气寒化为水,补充肝肾之阴,以防升发过而肝气上逆。若升发讁则伤阴,阴竭则内风动。
2.肝气源于肾阴蒸化,而肺降水液为肾阴之源,故肺资阴液以养肝之根也。
3.肺主治理全身之气,肝主调节全身之血。肝贮藏血液,调节心脏的泵]血量,有赖于气的推动和约束。
4.肺主皮毛,宣发卫气于皮囊防止外邪侵入,并时刻将废物排出体外,同时又控制着人津液的过多流失。津液为血所化,故肺控制着肝血的出入。
木克土,以专克散
在天体,大地上的水化气上升,使湿土变燥土。在大地上,木克土,以专克散。土久驻则坚固,坚固则化石,木入土以散其坚性;土性静,静则万物不生,木入土中,使土松妆,水及各种矿物质渗入其中,以养万物,此为种庄稼前犁地的原因;木性专一升腾,湿士宽容松散,木的升腾之力去湿土松软之态,木的专一之性杜绝湿土之随容之性。
合于人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肝性条达,以升为用,胆排胆汁,以降为顺;脾主运化,以升为功,胃主受纳,以降为通。肝升发条畅气机助脾升提,免除水液滞留中焦,胆输排担汁,协助胃肠消化吸收水谷,通利水液,避免水谷积于胃惕而壅滞。
2.肝主疏泄,清除脾提津液之多余脂质和代谢废物,保证化生之气血的洁净和营养,以利滋润周身,这如同地面下的水化气上升,左旋右旋冲出地表,使土松软而养万物。
土克水,以高克低
在天体,由于土的覆盖和含容,使水藏土下,润于土中,而不完全化气升到天上,避免造成大地的干枯;土作为堤坝,使气寒化的下降之水形成湖泊而不泛滥。在大地,水性随顺,土可抵挡,令其不流失泛滥。土是水的依托,水由中渗出,土的干湿,松紧,对水的分散和聚积有决定作;水性趋下,土作为水的载体,抑制其下流。
合于人体表现为:
1.肾脏藏精化髓,髓者歇动生命;精者,营养沐浴肌体,为先天之本。随着精髓的不断消耗,经过胃纳脾运摄取水谷精微又作为营养源,不断地化生,凝炼给予补充,从而维持生命。此乃后天补先天也。
2.大地若疏松干燥,则阳光易穿透地表而入地下资助地火,利水化气且冲破地表而升腾,同时,大地的疏松干燥又容纳水湿,约束其流动,不令其流失泛滥,保证大地疏松干燥的这种作用,在人体即为脾阳。脾阳振,则运化水湿能力强,水湿难于储流和上泛。
以上讲述了五行生克制化的真谛,生克制化平衡则人康健,太过不及皆为病。掌握五行生克原理,并运用于临牀治病可出奇制胜,事半功倍。例如:肝病治肝根据虚实,也可通过抑肺泻心补肾的方法,但一定要顾及被它所克之脏,莫忘健脾。一般来说,作用于生它克它之脏比作用于本身效果来得快,因此用药时牢记相克的实质。
金克木,以坚克专,就要将重心用在坚利肺气上,纯金不削木;木克土,以专克散,重心用在条达肝气上,横木不入土;土克水,以高克低重心用在燥湿健脾上,软土不挡水;水克火,以多克少,重心用在生阴上,水少反助火;火金,以精克坚,重心用在壮阳上,热才化金。肺司呼吸,其动力在于血的流注,不论肺痿,肺张都需活血;肾调水液,其关键在脾的软坚上,因此治水健脾燥湿当为首务;肝主筋,风动抽搐,其关键在水不涵木,除熄风外,更应益水;心主血脉,活血化淤的根本是壮阳充气;脾主肌肉,痿症无力,虽要滋养胃阴,但补养心气却是枢机,因此治病求源是根本。
水土生化返还
(一)水的生化返还构成天地升降平衡规律,张合交替规律,入同步规律。
天有三宝,日月星,日主一日之阴晴明晦,月主一月之变化潮汐,星主一年之运气;地有三宝,水土火,水供万物生长,土供万物寄托,火成万物变化;人有三賷,精气神,精以成形,气以全能,神以变化。天为时空,地为能场,人为灵智。。水以注涌流升以有形化无形,气以横凝聚降从无形归有形,注为水之静,涌为水之上,流为水之运,升为水之化;横为气之风态,凝为气之雪态,聚为气之雨态,降为气之返归。此为水之四化象。水得温上涌,得热化气上升,气得凉而凝,得寒而变水下降。故古代道教称三清,三清者,水之三态也,-一水寒变下降,-一水趋势而流,-一水热涌而上升。有升有降天地常存,升而不降,地水枯,天热遮,万类枯寒,由热极而致;降而不升,天气尽返阴形,天真空,地质没,万类淹窒,由寒极而致。故水之生由寒,返由热,升由热,降由寒,生返遖度,升降平衡、张合交替、出入同步是天地保持正常生态的条件。生返互为因果,形成因果循环。
(二)生命的生化返还源于土之聚散
人的生命由二合成,一是可见可触之实体,-一是无形之婀玺。实体有形质之别,神运有情志之分。形是神之房舍,神是形之主宰,神无形无寄则散,形无神失灵则僵,有神无形为魂,有形无神为魄,形神失一不为生命。有形无神失去气血运化为尸体,有神无形无功用为空明。形由精聚,精由凝,水由气变,水气升降起归皆成于土。土是气的起点,的归宿,水气含于土内,水性寒,气性热,土性中,士含水气,气中含水,水中抱气,人之生命起于水孕,土育,气化。水气随寒热而变,无有定性难成形体,唯土性中和,受热而坚,受寒而凝,得水而润,得气而疏。故一切生命物象,皆土之聚态也。土无火不坚,故曰人生于水,成于火,寄于土,人有泥身之说。世上万物皆土之变化也,故曰万物书生,水土用寒热化生万物万象。土由火而坚,坚则成形,故人生命以阳为用,阳数以长为顺,阴数以减为序,此即理也。无土不成形质,无水不成凝润,无气不成灵动,无不成变化,此生命造形之机也。水含土中受热而溢于土外,化为有质无形之气,气游土外,受凉而潜居土中,疏士以成通道,行于有形之外,通于有形之内,化有形为无形其质仍在,变无形为有形,灵动不减,在内贯通运化以养形,在外以无形而生知识,此生命生神之要也。土以生精,精蚓成形,形以寄神,生命得成。火令阳具,水使阴成,水凝为生命之孕,火炼为形质之坚,凝而不炼,遇热而化,凉凝:固冷结,虽以成形,然孤阴也,无有水气变化,虽有象而生命也;火炼灼土而坚,然水气均竭,虽有形,然独阳也;唯一土亦不成变化,虽有象而无生命也。此寒热主宰生命之道也。水凝合于土,受火温炼,而成形,水再凝再合于土力火温炼,此寒热交替,水火既济,生命存在之理也。热极则土崩,寒极则土剥,此生命灭亡之机,生返聚散之律也。生有者,阴阳和合交替用其衡也,归无者,阴阳单一用其极也。生命生则土聚,生命灭则土散,气化春风,肉成泥。
推荐给朋友:点击右上角选“发送给朋友“或”发送到朋友圈”欢迎真医堂!点击右上角选择“查看公众账号”或搜索北京都有哪些白癜风医院单吃中药白癜风能治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