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太郎来源:医脉通
导语
近十年来,随着ICU技术发展,ICU住院病死率虽然显著下降,但也出现了呼吸机依赖等相关并发症。IntensiveCareMedicine杂志指出临床上大约20%~30%机械通气的患者存在困难撤机或延迟撤机现象。今天跟大家一起扒一扒那些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的措施。
电疗法(electricalstimulation,ES)应用各种电疗或电磁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电疗法。ES通过刺激周围肌肉的肌力来提高运动能力,Zanotti等[1]在长期机械通气患者中进行ES:频率8Hz、波宽μs(5min左右)→频率35Hz、波宽μs(25min左右),每周5天,每天根据患者耐受情况约30min,持续4周。治疗结束后患者肌力明显改善,离床活动时间提前。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增强已萎缩肌肉的肌力,能使长期制动的肌肉分解代谢减弱,蛋白降解产物减少。
但在国内开展较少,需要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为机械通气患者中提出安全、有效地电刺激标准疗法。
营养支持利用Harris—Benedict公式或代谢间接测热法。机械通气患者被推荐的热能来源为50%-60%糖类、20%蛋白质、20%-30%脂肪。合理的营养支持应降低总热能的摄入或以脂肪乳取代部分或大部分糖类,准确估算蛋白质摄入量(氮丢失量+2)×6.25,维持正氮平衡[3]。营养支持除补充热营养外,必须维持酸碱平衡及纠正电解质紊乱,必要时监测和补充微量元素,以维持正常水平。
合理的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撤机过程中适当补充营养,给予足够热量可增强呼吸肌功能,减少呼吸机依赖,提高撤机的成功率。
综合物理治疗景继勇等[2]对机械通气给患者实施综合胸部物理治疗(膨肺→体位引流→肺部扣打和震荡→肢体运动)研究显示胸部物理治疗能促使肺部分泌物的的排出。痰液的排出从而提高了氧合水平,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指标排痰后较排痰前明显升高。胸部物理治疗时产生振动,使附着在深部支气管壁的痰液及分泌物松动,随着气流从肺的末稍部位向前移动,使痰液及分泌物集中于气管或上呼吸道。
此外,肺部扣打和震荡通过手掌力量的传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局部肌肉振动,可提高呼吸肌的耐力。
脱机模式①间断脱机锻炼(spontaneousbreathingtrials,SBT):又称自主呼吸实验,临床情况明显改善时,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开始白天试脱机2-3次/天,每次停机的时间为20-30min,以后逐渐延长到每次停用1-2h。若无异常情况出现,可逐步延长停机的时间。2天后患者能够自己呼吸,才考虑做夜间脱机[3]。
②智能监护(SmartCare):按照知识库系统(knowledge-basedsystem,KBS)原理设计的脱机模式,依据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自动调节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在较低的压力支持水平下通气,达到脱机锻炼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ZanottiE,FelicettiG,MainiM,etal.Peripheralmusclestrengthtraininginbed-boundpatientswithCOPDreceivingmechanicalventilation:effectofelectricalstimulation[J].Chest,,(1):-.
[2]景继勇,兰美娟,曾妃.综合胸部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39(2):-.
[3]俞森洋.机械通气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姜辉,俞森洋,王立万.智能监护脱机模式与间断停机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患者脱机中的比较[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