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孟繁峥
孟繁峥教授
中心型气道狭窄是指气管、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段支气管病变引起的狭窄。按病因分为良性、恶性狭窄,儿童主要是良性中心型气道狭窄,分为机械型、动力型、外压型(如先心病、血管异常、肿大淋巴结外压、手术瘢痕外压等)和混合型狭窄。
其中,机械型狭窄又分为肉芽增殖型(见于结核、肿瘤)、发育异常型(如先天性声门下狭窄、先天性气管狭窄)和瘢痕狭窄型(见于气管插管后声门下或气管狭窄、结核、外伤及手术后等)。轻度狭窄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治疗,轻度以上狭窄可选择介入治疗。
呼吸介入是治疗儿童中心型气道狭窄的重要手段,其总体原则在于生命支持,尽可能恢复结构和功能,忌滥用和过分追求完美;介入方式的选择在遵循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需因患者而异,因医疗设备而异;此外,加强对呼吸介入医生的培训及充分的风险评估是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狭窄气道的重建综合评估需仔细评估气道狭窄的长度、程度、部位、气道支撑结构受损与否、通气效率等;对于严重气管或双侧支气管阻塞、一侧肺功能丧失且另一侧阻塞、短期内危及生命的狭窄,须急诊手术;对于短期可维持正常肺功能,不危及生命的狭窄可择期进行治疗。
气道腔的扩大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合适的介入方法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维持气道结构稳定减少介入治疗再损伤是稳定气道结构的关键之一,冷冻处理后气道因不易肉芽增生,故治疗后气道结构较稳定。此外,还可通过药物抑制肉芽增生及纤维增殖、放置支架防止扩张的气道再回缩。
定期随访随访狭窄治疗的效果,必要时再评估、治疗。
(来源医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