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食管裂孔疝

这2个演示动画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食管裂孔疝

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动画

食管旁疝动画演示

1定义

食管裂孔疝(esophagealhiatushernia,EHH)是指胃和(或)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内。食管裂孔疝在膈疝中最常见,达90%以上,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

2发病率

国内外发病率有一定差异,西方国家尸检资料发现在40岁以上者30%有食管裂孔疝,而国内因消化道症状就诊的病人中本病占5%~20%,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发病率也在增高。有学者统计,该病发生率在40岁以下为9%,50岁以上达38%,70岁以上高达69%。另有报道,本病在一般人群普查中发病率为0.52%,而在有可疑食管裂孔疝症状者的常规胃肠X线钡餐检查中,食管裂孔滑疝的检出率为11.8%。本病女性多于男性,为1.5~3:1。

3病因

食管裂孔疝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1).先天性发育异常

①胃和食管周围韧带发育不良:正常情况下,胃和食管周围有较坚韧的结缔组织(膈食管韧带、胃膈韧带、胃悬韧带)使之与周围紧密连接,使胃、食管保持正常位置,防止胃内食物反流进入食管,防止腹腔食管、贲门上移。

如果膈食管韧带、胃膈韧带、胃悬韧带等发育不良,尤其是膈食管韧带与食管周围失去紧密连接,食管腹腔段失去控制和稳定性,当膈肌运动时由于腹腔食管活动性强,易向上进入胸腔形成疝。

②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异常:如胚胎发育过程中,食管周围左、右膈脚肌纤维发育障碍而导致膈肌在食管裂孔处的先天性缺损或薄弱,失去正常的钳闭作用。食管周围的左、右膈脚肌纤维未形成肌环,无收缩和固定作用

③胚胎期胃向尾端迁移至腹腔过程延迟:由于胃向尾端迁移时发生停顿,致使胃停留在胸腔内,食管的延长停顿、胃和食管接合部位在膈肌上方,故有些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同时伴有短食管畸形。

(2).后天因素

①膈食管韧带退变、松弛:膈食管韧带新生儿期即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和膈食管韧带弹力组织萎缩退变而逐渐变薄变弱,同时腹膜下脂肪逐渐聚积于裂孔附近,使食管裂孔增宽。由于膈食管韧带和食管周围其他筋膜退变、松弛,逐渐失去其固定食管下段和贲门于正常位置的功能,易使食管下段和贲门疝入膈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食管裂孔疝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手术中证实,许多成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膈食管韧带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尤其老年人,上述退行性变和萎缩非常常见,而且多伴有导致的腹压升高的疾病(如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气管炎等),在食管裂孔增宽和高腹压对胃向胸腔的“推动”作用下,更易发病。

②腹腔内压力升高:在膈食管韧带退变、松弛或消失的情况下,腹腔内压力增高和不均衡可促使食管下段和贲门疝入膈上而发病。如妊娠、肥胖、腹水、腹腔内巨大肿瘤、慢性便秘、长期慢性咳嗽或过度剧烈咳嗽、频繁呕吐和呃逆、负重弯腰等均能使腹腔内压力升高,把部分胃挤向增宽、扩大的食管裂孔而诱发本病。

③食管挛缩:慢性食管炎、食管下段憩室、溃疡、肿瘤浸润、胸椎后凸、强烈的迷走神经刺激等可引起食管挛缩。食管在长期向上牵拉的作用下,食管下段和贲门逐渐进入膈上而致本病。

4食管裂孔疝分型

临床最常用的分型有3型:

Ⅰ型(食管裂孔滑动疝):约占90%,疝环为开大的食管裂孔,疝内容物为食管腹腔段、贲门和胃底,无真正的疝囊。当卧位或腹压增加时,食管腹腔段、贲门和胃底可由开大的食管裂孔疝入膈上;腹压减低或立位胃空虚时,食管、贲门滑回正常位置。多数食管腹腔段变短、胃His角变钝。由于胃食管结合部及胃底进入后纵隔,下段食管暴露在胸腔内负压之下,其括约肌功能丧失,发生胃食管反流。

Ⅱ型(食管旁疝):占裂孔疝的5%~20%,胚胎早期食管两侧各有一隐窝,如在发育过程中未能消失而形成薄弱环节,以及膈肌发育不良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胃底可由此缺损或薄弱部位突向膈上、食管后方,形成食管旁疝。此时,贲门仍位于膈下,胃His角不变,食管腹腔段保持一定的长度,下食管括约肌功能无异常并保持良好的防反流机制,因此本型无胃食管反流现象。

Ⅲ型(混合型):约占5%,食管韧带明显松弛不能固定食管、贲门,致使其在食管裂孔上下滑动,同时有胃底疝入胸腔,既有胃His角变钝、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丧失、胃食管反流,又可发生胃疝入胸腔、扭转。

5食管裂孔疝的健康危害

(1)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的烧心、反酸是食管裂孔疝最常见的症状,胃镜下表现为反流性食管炎,报道食管裂孔疝病人60%发现有食管炎,14%有反流而无症状;胃食管反流主要发生在食管裂孔滑动疝,食管旁疝仅30%伴有反流。

(2)梗阻:为长期食管炎发作的并发症,食管炎早期,食管壁水肿和食管肌层的痉挛导致食管腔变窄;晚期食管纤维化形成瘢痕性食管狭窄;食管旁疝压迫食管等亦可致食管梗阻。主要表现为食物停滞感、吞咽障碍和吞咽困难。

(3)上消化道出血:多由食管炎、食管溃疡引起,约1/3的患者没有明显的食管炎症状。通常表现为慢性小量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约占本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80%。偶尔表现为严重的缺铁性贫血,弥漫性食管炎或食管溃疡有时可发生剧烈呕血。

(4)呼吸道症状:胃食管异常反流可引起喉和肺的病变。当反流物经常通过环咽部括约肌进入下咽部,可被误吸入喉和气管,发生声带的炎性息肉,严重的误吸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反复发作。少数情况下,吸入的异物留在肺内可引起肺脓肿或支气管扩张,还可以诱发哮喘发作。

(5)食管旁疝可导致胃扭转、绞窄、急性胃扩张和肠梗阻,若出现脏器绞窄、坏死穿孔等急症,甚至死亡。

6临床表现

食管裂孔疝患者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其症状轻重与疝囊大小、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关。简单来说,食管裂孔疝患者的症状归纳起来有以下3方面的表现:

(1)、胃食管反流症状

  典型的症状是烧心、反酸、嗳气、胸痛、吐酸水等;有时出现一些不典型表现如:阵发性咳嗽、声音嘶哑、喉头异物感等,其实都是酸反流至食管的表现,严重者食管反流进入气管还会出现哮喘及吸入性肺炎等。

  随着病程的延长,疝渐增大后会引起比较明显的胃食管返流表现,此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胃好似一个没有瓶盖的醋瓶,胃酸晃一晃就溢出,很容易反流到食管腔内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食管反流症状。

(2)、并发症相关症状

  ①出血:裂孔疝有时可出血,主要是食管炎和疝囊炎所致,多为慢性少量渗血,可致贫血。②反流性食管狭窄:在有反流症状病人中,少数发生器质性狭窄,以致出现吞咽困难,吞咽疼痛,食后呕吐等症状。③疝嵌顿:一般见于食管旁疝。裂孔疝病人如突然剧烈上腹痛伴呕吐,完全不能吞咽或同时发生大出血,提示发生急性嵌顿。

(3)、疝囊压迫症状

  当疝囊较大压迫心肺、纵隔,可以产生气急、心悸、咳嗽、发绀等症状。压迫食管时可感觉在胸骨后有食管停滞或吞咽困难。

食管裂孔疝通常无异常体征。

7辅助检查

1)内镜诊断食管裂孔疝在国外已成为常规,国内有学者进行了专项研究。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本病的征象:①齿状线上移。②食管裂孔压迹至齿状线的距离增加2cm。③His角变钝或拉直。④翻转内镜可见贲门口扩大或松弛。⑤食管腔内有胃黏膜的逆行疝入。其中,食管裂孔压迹至齿状线的距离增加2cm和食管腔内有胃黏膜的逆行疝入是内镜确诊食管裂孔疝的可靠依据。

 2)CT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食管裂孔的宽度、疝囊的大小以及并发肿瘤等。

3)X线食管、胃造影检查:食管末段、胃食管交界部、部分胃经食管裂孔疝至膈上,且胃底和贲门随体位改变而上下移动,His角变钝,胃食管反流,食管扩张,裂孔开大。

8治疗

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分为两种:内科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仅适用于较小的、症状轻微、无并发症的滑动疝,措施包括:

1)改变生活习惯:减少脂肪摄入,避免大块食物,减少刺激胃酸分泌和反流的食物如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巧克力、洋葱、辛辣食物、薄荷等;戒烟;减肥;进食后三小时内避免睡眠,进食后多活动;睡眠时抬高床头;减轻工作压力。

  2)服用制酸药物:大多数患者可通过制酸药物来减轻或控制反流症状。

  3)服用胃动力药:可加用吗丁啉以增强食管和胃动力来解症状。

外科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一旦发生不可能自愈或通过药物治疗痊愈,且随着病情进展,疝环会逐渐扩大,疝入胸腔的胃等腹腔器官增多,症状也逐渐加重,食管外症状也逐渐出现,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所以裂孔疝的患者需手术治疗。由于疾病常常逐渐进展,刚发现时患者一般体质较好,心肺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早期手术更有必要。

手术适应症:1)内科治疗无效者;2)出现并发症者,如反复不愈的食管炎、巴雷特食管、食管溃疡、狭窄、出血、疝嵌顿、扭转等;3)巨大食管裂孔疝,这种裂孔疝容易并发出血、扭转、梗阻、嵌顿等并发症,应在确诊后及时手术。

手术采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在修补食管裂孔疝的同时,常规加做抗反流手术,以防止修补术后仍有反流发生。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而被称为治疗裂孔疝和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标准”手术,避免了传统的经胸、经腹的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对循环和呼吸干扰大的缺点。该手术仅在腹部打5个0.5~1cm小孔,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饮水和进流食,术后3~5天即可出院,一般1周可恢复正常进食。

折叠术后胃镜检查可见折叠瓣

部分图片转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yf/1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