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常识
卫生防护指南
-nCoV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有哪些?应如何预防?
秋已深,冬将至,昆明的气温逐渐降低,伴随而来的可能是一些秋冬季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在人口密集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这些秋冬传染疾病的高危人群。而不久前的一则新闻报道也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年10月14日晚,江苏师范大学在微博发布《情况说明》,称年8月21日至年10月12日期间,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独立学院)潘安湖校区陆续发现在校学生肺结核病例22例;近期筛查又发现43名学生胸部CT影像异常,需进行进一步诊断排除。”
总感觉“肺结核”一类传染病早已在发达的现代医学水平下淡出人类视野,但此类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学校带来的危害,告知我们必须提高警惕,以科学的认知和预防手段防患于未然。
秋冬季节不仅是“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其他一些类型的传染性疾病也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苗头甚至扩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和学习解一下相关疾病的科学防治知识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最近传染病高发的原因:
1、由于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初秋时,气温较高,同时雨水较多,一些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高发。
2、从晚秋至冬季,气温逐渐下降,天气寒冷、风大干燥,所以近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时节。
3、同时由于人流集中,接触密切,一旦人群中有患者出现,便极易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造成疫情扩散,甚至引起局部爆发。
所以,秋冬季加强传染病的防治,对维护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秋冬季会有哪些常见的传染病,以及它们应如何正确预防呢?
一.几种主要传染病及症状
(一)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起病很急,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暴发性流行。表现为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怕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患者感觉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且常感眼干、咽干、轻度咽痛。部分病人可有咳嗽、喷嚏、流涕、鼻塞。有的可见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以肺炎症状为主,发病1-2天后会出现咳嗽、气喘等症状。
(二)肺结核
全身症状:
1、全身不适、倦怠、乏力、不能坚持日常工作,容易烦躁,有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女性月经不正常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
2、发热是肺结核的早期症状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有以下几种:
(1)体温不稳定,轻微的体力劳动即引起发热,经过30分钟休息,也往往不能恢复正常。
(2)长期微热,多见于下午和傍晚,次晨降到正常,伴随倦怠不适感。
(3)病灶急剧进展和扩散时,发热更显著,可能出现恶寒,发热达到39-40℃。
(4)女性病人在月经前体温升高,月经后体温亦不恢复正常。
3、盗汗。多发生在重症患者,在入睡或睡醒时全身出汗,严重者衣服尽湿,伴随衰竭感。
局部症状:
1、咳嗽、咳痰。早期咳嗽轻微,无痰或有少量黏液痰。病变扩大,有空洞形成时,则痰液呈脓性,量较多。若并发支气管结核则咳嗽加剧;如有支气管狭窄,则有局限性哮鸣。支气管淋巴结核压迫支气管时,可引起呛咳或喘鸣音。
2、咯血。约1/3-1/2的病人有咯血,咯血量不等。病灶炎症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可引起痰中代血或夹血。大量咯血后常伴发热,几天的低热是小支气管内血液的吸收所引起的;高热则是病灶扩散的表现。
3、胸痛。通常疼痛的类型有:部位不定的隐痛;固定部位针刺样疼痛、随呼吸和咳嗽加重;如果膈胸膜受到刺激,疼痛可放射到肩部和上腹部。
(三)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是一种由冠状病毒引发的肺部炎症,我们也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患者多分布在25~89岁,多数集中在35~55岁。容易感染的人群主要有:免疫力低下者;老人;与患者、病毒携带者共处于密闭空间或者密切接触的人。
另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有以下这几种:
1、主要可见发烧至38度以上。但是,危重患者可能没有明显发热。
2、可以合并干咳、乏力、呼吸困难。
3、偶尔可见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
4、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没有肺炎的表现。
最后,需要大家重视的是,此病的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四)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腮腺炎、水痘、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和甲型肝炎(简称甲肝)也是秋冬季节常见的传染病,它们同样不容忽视。
个人防
GERENFAN
护指南
HUZHINAN
二、如何预防秋冬季传染病
(一)搞好环境卫生:要搞好室内外卫生,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经常晒洗衣物及被褥。
(二)搞好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河鲜或海鲜;生食瓜果蔬菜要洗涤消毒;生吃瓜果要削皮,喝开水不喝生水。
(三)养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讲究个人卫生,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家和拿钱钞后洗手的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日用品常进行日照消毒和适当处理;勤洗手、勤洗澡、常刷牙,纠正不良习惯。
(四)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五)加强个人防护:
1、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感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使用抗菌素进行不规范治疗,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2、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去,尽可能避免与确诊的呼吸道患者接触。
3、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