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恩祥,国医大师,博导,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
11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药大品种医院联盟联合高峰论坛”上,晁老将做“风咳与苏黄止咳胶囊”的报告,介绍原创理论与临床实践中造就中药大品种。论坛详细信息请查看本 凡是接触过国医大师、医院首席专家晁恩祥教授的人,对他“唯当明医,不图名医”的论述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医只求明,明道、明技、明事,明白中医理论、中医特色、辨证论治,明白继承创新,明白济世为民……即不追求名利,做一个明白之医也。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 当代中医究竟该如何发展?这一直以来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有强调传承的,因为老祖宗的不少优秀成果已经失传了;也有强调创新的,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并举当然是最好的出路,但真正做到却不易而鲜见。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晁恩祥教授敏锐地发现,有部分咳嗽患者表现很“异类”:刺激性干咳,咳嗽通常比较剧烈,夜间咳嗽加重,受感冒、冷空气、油烟等因素刺激会诱发或加重,无明显喘息症状。中西医的常规止咳方法效果不明显甚至无效,这一类患者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引起了晁老的重视和思考。 从经典中寻找依据 如何认识这类有别于传统证候的咳嗽?晁老在总结这类患者症状、特点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从中医经典中寻找依据。在《诸病源候论》中始出现“十咳”之说,除五脏咳之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其中的“风咳”之论引起了晁老的注意,“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形象地描述了风咳咽喉痒、呛咳、气逆、气急等特点。而在当时,西医学关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还未出现共识,晁老认为此“风咳”之论与西医学的感染后咳嗽或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性的特点相似,遂以“风咳”概括归纳此类患者,并从祛风角度寻求治法和用药。 晁老在《内径》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原则启示下,结合近代研究“痒者风之犯”、“过敏亦从风论治”等论述,指导研发的我国首个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中成药苏黄止咳胶囊,组方中有炙麻黄、苏叶、蝉蜕、牛蒡子、地龙、苏子、五味子、炙杷叶、前胡等。该成药以疏风宣肺为主,配合缓急解痉、止咳利咽,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及感冒后咳嗽效果较好。其发明的“治疗感冒后咳嗽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药及其制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风哮、风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获得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打破宿论而不泥古
中医界对于哮喘病机的认识一直沿用古人以“痰”为中心的观点,但有不少因过敏因素引发,“痰”象并不明显,所以从痰论治效果并不好。晁恩祥教授打破既往“痰为宿根”的理论,根据风哮等一系列风邪为患的肺系病的特点,创造性地总结了该病的病机是“肺气失宣,气道挛急”,在国内首先创立了“从风论治”肺系病的学说,并将哮病与西医之支气管哮喘相连接,从症状学、病机证候学、理法方药、证治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拟定具有祛风解痉、宣肺化痰平喘作用的黄龙平喘汤作为基本方。
中医防治传染病先锋
年1月,广东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医院收治了8名患者。晁恩祥第一时间于春节前应邀赶赴广州会诊。“当时其实挺危险的,未曾想到什么防护,防护措施肯定不到位,就一个口罩,晁老师想都没想就赶过去了。”据晁恩祥的学生陈燕回忆,当时患者咳嗽、高热,X线片阴影进展迅速,一天一变,并有医护人员感染。晁恩祥挨个看了患者,在中医药治疗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有了对这种初步确定为非典型性肺炎病状的会诊经验,3月底4月初时北京发生非典疫情时,晁恩祥随即参与了治疗工作。由于疫情发展迅速,医护人员也有感染,导致产生恐慌心理,当时强调要重视早期治疗,中医专家组也曾研究预防方药,但社会上出现了“千人一方,万民服药”的情况,“晁老师最先站出来,多次在电视上、报纸上呼吁民众不要乱服药,预防传染病不要盲目”,陈燕说,他还应凤凰卫视中文台之邀,在“世纪大讲堂”做了题为《中医温病学的历史成就与非典型肺炎》的专题讲座,并结合自己对“非典”早期患者的观察,在全国抗击“非典”工作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参与了“非典”防治方案的制订,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者”。
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又起,晁恩祥参加了卫生部考察团,到越南、香港考察人禽流感防治工作,与王永炎院士、医院王融冰等专家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医防治方案的制订。之后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传染病疫情中,晁恩祥作为国家队的中医专家第一时间参加医院会诊,强调收集第一手临床表,以便分析,奔波于北京市中医局、国家中医院参与会诊,研究防治组织工作,当学生们劝晁恩祥不要过于劳累时,他总是说,“必须去!要抓第一手资料,我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和思考研究,这样才能出来方案,才能尽快救人!”为了应对急症及突发事件,他还组建了肺系病急症协作组,并任组长。年,他被评为“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个人”。年初,“我国首次对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中,晁恩祥和团队专家们提供了大量临床一手数据。
“对于突发传染病,我认为中医必须参与进来,做出自己的贡献。”晁恩祥认为,瘟疫是推动中医温病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明末清初的中医温病学家抓住当时的瘟疫传播规律,研究新方新法,拓展了传统方药的使用范围,总结撰写了多种防治瘟疫的著作,如《瘟疫论》《温病条例》等。事实证明,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中医的介入是有效的,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银翘散、连花清瘟胶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非典时期晁恩祥(右二)医院会诊
国医大师的成长之路
年9月1日,由唐山驶往北京的火车上,一个小伙子正怀揣着北京中医学院的首批录取通知书。他体格健壮、目光炯炯,相比医学生或许更像个运动健将。这个小伙子便是创新中医“风邪”理论并建立风咳、风哮辨治体系的呼吸科泰斗晁恩祥。
北中医的首届学生
晁恩祥从小就是体育健将,他是唐山市米栏冠军,还曾代表唐山市参加河北省田径运动会。他在北中医校运会上创造的百米跑纪录整整50年无人打破。他和中医的相逢也和运动有关。曾是唐山市学联排球队队长的他,一次打球后,大汗淋漓地迎风骑车回家,不料当晚便身热无力,头痛欲裂。次日到校医室看病,一位姓冯的医生为他开了几味中药,服用两剂后症状就减退了。冯医生开的正是出自《伤寒论》的桂枝汤。中医学从此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得知北京中医学院将成立并招生的消息后,他果断将北中医填在了第一志愿。
年注定会被载入中医发展史,这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同时成立。千百年来以“师带徒”为主的中医人才培养终于有了自己的高等院校。北中医的首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曾跟师学习或有家传背景,有的像晁恩祥一样几乎零基础。入学后,老师们十分强调读经典,从《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到《伤寒论》,初入中医殿堂、毫无基础的晁恩祥“啃”起经典来有些吃力,但对中医的浓厚兴趣让他自觉地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经典要一生常读”,今天晁恩祥还常常和自己的学生们如此强调。医院校的经典课程不必一入学就开设,等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授课效果可能更佳。除了不断夯实中医功底,在北中医的6年间,晁恩祥还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课程,包括临床诊断、解剖、生理、病理、药学等,“当时中西医课程的比例是6:4”。
每逢夏夜,晁恩祥和同学们常常铺着凉席,躺在北中医的操场上仰望星空,畅谈未来。一甲子岁月倏忽即逝,北中医操场上的那片星空仿佛还在眼前,而曾经的小伙伴们已成大家,包括晁恩祥在内,北中医首届毕业生中已有3名国医大师、5名“首都国医名师”、1位院士。
晁恩祥学术和临床水平的第二次系统提升是在年开办的全国中医研究班。该班是由岳美中向中央建议,多位副总理批准成立的,每省仅一名代表,全国不过30余名学员。授课老师有岳美中、任应秋、王文鼎、刘渡舟、姜春华、邓铁涛等数十位名医大家。晁恩祥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课堂笔记,细细翻来,书写工整、巨细靡遗。晁恩祥医院岳美中、赵锡武、郭士魁等老师,“研究班使我更重视临床,养成了多临证、多思悟、多专研的习惯”。
晁恩祥从小热爱体育,曾获唐山市中学生运动会米栏冠军。
支边内蒙古22年
“那时的电话还是拨盘式的,铃声特别大,夜里电话一响全家都醒了。”晁恩祥的大女儿晁凤童年回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的电话声,“爸爸是内科主任,妈妈是外科主任,科里有事常找他们”。年从北中医毕业后,晁恩祥和同学王秀珍喜结连理,一同被医院,直到年医院建院邀请晁恩祥夫妇回京参与临床工作,夫妻俩在内蒙古一扎就是22年。在这里,晁恩祥前后任住院医师近20年,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在他看来,住院医师阶段的“摸爬滚打”对于今后的从医之路十分重要。
当时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缺医少药,东部地区冬春季节居民常发生克山病。克山病是一种地方病,发病急,以心肌受损为主,病情危重,出现心衰、慢性心肌损伤、心律不齐者极多。~年,晁恩祥分别前往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和莫力达瓦旗参加防克山病医疗队。二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参与内蒙古东部北大荒的防克工作。女儿出生1个多月,他还不知道孩子的性别。医疗队驻地靠近北部边界,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冬季气温常在零下30多度。晁恩祥经常长途跋涉,半夜出诊,沿途甚至常听到狼的叫声。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他和医疗队副队长赶往另一个医疗点看望同事和乡亲,两人在遍山白雪中迷失了方向,走了很远才终于顺着电线杆找到一个村子,一问村民原来还需翻过一道山梁才是医疗队驻地,他们在大雪中一共走了8个多小时,赶到医疗队驻地时已过午夜12点。脱下棉袄时只见整个身子呼呼地往外冒热气,翻起裤脚,里面已是一圈冰块。
然而回忆起在农牧区下乡时和少数民族十分融洽,晁恩祥觉得弥足珍贵,他笑言:“大家都说想吃好的找晁恩祥。”少数民族同胞十分淳朴好客,走门串户每到一家总是倒水送烟送榛子。乡亲们有事就找医疗队,胃疼、牙疼、关节疼、恶心呕吐,针灸常常能解决不少问题,“下乡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医疗效不错,在农村中医药大有作为”。年,晁恩祥被评为“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内蒙古的22年,影响了晁恩祥今后的医、教、研方向,“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