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清教授,天津市宁河县人,年3月14日出生。中国医学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者。年参医院(医院)放射科,医院(医院)放射科工作至今,组建国内心血管病中心。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等领域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领导我国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于年顺利加人亚太放射学会,并在年成功加入国际放射学会。曾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首批院士。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年龄的关系,刘玉清虽然不能像以前那样经常参与一线的科研工作,但他仍医院放射科,参加科里早晨的读片会。他十分愿意将自己一生积累的丰厚学识与科内的年轻医生和研究生们分享。
沦陷区的自强之路
年3月14日,刘玉清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农村。在他5岁那年,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亲刘伯谦加入了闯关东的行列,携带一家人来到东北辽宁经商谋生。社会上谋生的艰难,使刘伯谦深感没有文化容易受人欺辱,也很难出人头地。这使他下定决心,要竭尽所能让儿子读书,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刘玉清很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年,刘玉清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沈阳的南满中学堂。南满中学堂是日本人办的五年制中学,重视日文教育。刘玉清的日文功底也就是那时打下的。但是刘伯谦认为,作为中国人不能忽略中文的学习,所以每到寒暑假,当刘玉清坐火车回家后,刘伯谦就请中文老师为刘玉清补习中文。刘玉清学习很努力,寒暑假从来不休息,还主动向一位天主教的修女学习英语。这样,刘玉清从小就打下了中文、日文和英文的基础,以至于后来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刘玉清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能够具备这样的语言优势,刘玉清从心底里感激父亲刘伯谦对他的严格要求和培养。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从小就具有很深的反帝反封建意识的刘玉清,上中学后更是经常偷偷在路边小摊上买鲁迅的书来阅读,这在日本人办的学校里很容易惹来麻烦,甚至有坐牢的可能。但刘玉清仍然偷偷阅读进步书籍。年刘玉清的父亲到北平养病,刘玉清每逢放假就来到北平,这样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进步书籍,包括苏联的进步文学作品,比如托尔斯泰、高尔基等作家的著作。他把这些作品压在装衣服的箱子底下,冒着被日本侵略者发现的危险,偷偷带回沈阳慢慢品读。年,20岁的刘玉清从南满中学堂毕业,考入位于沈阳的满州医科大学。进入大学后,他依旧保持着努力学习的好习惯,不受外界影响,即使同宿舍的其他同学都在玩扑克牌、打麻将,他也照样能静下心来专心读书。刘玉清有个妹妹,叫刘玉琴。刘玉琴小时候不太喜欢学习,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所以成绩一直不太好。父亲常对妹妹说:“你看看你哥哥,总是考第一,而你却考倒数第一!”刘玉清在妹妹面前,从来不以成绩自居,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妹妹学习。也许受哥哥熏陶的时间长了,小学五年级以后,刘玉琴逐渐懂得像哥哥那样用功学习了,学习成绩也慢慢好起来。刘玉清自从进入满洲医科大学学医之后,对父亲的病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使得刘玉琴立志也要像哥哥一样,考进医学院读书,将来做一名医生。在刘玉琴同辈的孩子中,上学读书的女孩子很少,她的堂妹和堂姐都没有上过学。父亲对刘玉琴的学习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年父亲去世之后,刘玉清给了刘玉琴更多的鼓励。刘玉琴高中毕业后,听从哥哥的建议,顺利考取了齐鲁医学院,并选择病理生理学专业。后来刘玉琴也成为一名医学教授,在济宁医学院工作,直到退休。当时,满洲医科大学的医学专门部只招收中国学生,每年招收60名,其中有少数女生,学制四年,没有学位。药学专门部学制三年,其中有少数中国学生。由于日本侵略者这种歧视性的教育政策,刘玉清和绝大部分中国学生一样,都只能接受四年制的医学教育,相当于医学专科。满洲医科大学的任课教师基本上都是日本人。由于伪满洲国是个傀儡政权,日本人是作为侵略者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学生和日本教师之间自然存在着隔阂,除了上课之外,师生之间很少接触。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的接触也不多,而且日本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实际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中国学生只能吃高粱米饭,而日本学生却可以吃到大白米饭。不过,中日学生之间的这种不平等现象对刘玉清没有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他始终遵从父亲的教诲,心无旁骛,一心努力学习。由于学习成绩出色,从第三学年起刘玉清开始得到了学校的奖学金,不用交学费了,也给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学习之余,刘玉清喜欢体育锻炼,经常从事各种体育运动。满洲医科大学的教学条件不错,不仅有室内游泳池,冬天还浇室外冰场。刘玉清既喜欢游泳,也喜欢溜冰,还经常打篮球、打排球。他喜爱体育运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经常的体育锻炼使他练就了健康的体魄,为他日后事业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日本投降后,满州医科大学被改编为国立沈阳医学院,刘玉清与其他中国学生一起延长了学习期限,获得了医学本科学位。刘玉清的学术生涯始终贯彻着一个信念,即放射科医生应该是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看X光片的“读片匠”。
要做医生,不做“读片匠”
刘玉清的学术生涯始终贯彻着一个信念,即放射科医生应该是临床医生,而不是只会看X光片的“读片匠”。虽然他的这一想法很多时候都与我国医疗体制的整体状况有矛盾,但是他始终坚持这种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年4月16日,医院外科主任吴英恺院士的领导下,中医院宣告成立。这是全军乃至全国医院。医院抽调了一部分业务优秀的人员来到医院,其中就包括时年33岁的刘玉清。两年后,医院医院,刘玉清担任放射科主任,直到年。其间,他为了实践自己的学术信念,在全国各学科全面学习苏联、放射科被定位成医技科室的情况下,创立巡诊制度,坚持参与临床一线的诊断工作。刘玉清年轻时接受的是综合性的医学教育,进入放射科工作后,早期主要从事普通X线诊断工作,对胸心、胃肠、骨关节等部位的X线诊断都有涉猎。随着X线放射学的发展,放射科各个分支领域逐渐建立,刘玉清虽然主攻心血管放射学,但是他清醒地意识到广博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又带领放射科同仁开展了“X线—病理”对照和“X线—手术”对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思维方法和诊断过程,并且一直呼吁在国内建立“大影像”学科。这说明刘玉清始终没有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心血管放射学这一个专业分支领域内。刘玉清经常对学生以及科内的青年医生强调,放射科的医生绝不仅仅是“读片匠”,放射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不是临床辅助学科,放射学不能脱离临床实践。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他的这一思想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可能是年轻时受日德派系医学教育的影响,刘玉清非常重视基础工作。他自己受益于这种训练方式,也把这种工作方式用于培养年轻人。比如,年轻的放射科医生刚刚开始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刘玉清要求年轻医生要先看例正常造影,搞清楚正常影像的特征。刘玉清认为,只有基础打得好,才能准确作出诊断,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刘玉清强调不要单纯依赖影像学证据作诊断,因此他在诊断病人之前,总是要仔细询问病人的具体情况,从性别、年龄到心电图、病史,都要做仔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诊断。身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对病人本身的情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