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应大剂还是小剂

朱进忠: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作者:三七生时间:-1-:34标题:朱进忠:病重者应施以微药

年冬,尝治一患者,男,78岁。食后胃脘灼热疼痛,嗳气数年。医诊食管裂孔疝。遍用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著,邀李翰卿先生诊治。先生云: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导滞。乃处山楂化滞丸,1次半丸,1日3次。服药3天,诸证均减。患者云:如此小小丸药,每次仅仅服用半丸,哪能取速效?不如每次改为3九,每日3次服之,余听后颇感有理,乃嘱其改为每次3丸,1日3次服之。连服3日后,不但胃脘灼痛未减,且感到日渐气短乏力。于是再次求教于李翰卿先生。云:你不知《伤寒论》条之文乎?该文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诸家释文多云:微数之脉,即脉数而无力,多主阴虚火旺,治宜养阴清热,故谓慎不可灸。若误用艾灸,不仅不能疗疾,而反伤阴助热,则为炊逆。追虚逐实,是说火为邪,一面追正气之虚,而另一方面又逐邪气之实。即阴本虚,反用灸法则更伤其阴;热本实,反用灸法则助阳增热,这种迫虚逐实的结果,则导致血液散乱于脉中,而受到严重损伤。可见灸火虽微,内攻却是有力,它可导致阴血难复,肌肤筋骨失却濡养,形成肌肤枯燥,焦骨伤筋等严重后果。通过举一反三之理,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今之患者,所以用半丸有效,3丸不效者,因患者已年近八旬,可谓正衰邪实,故稍增祛邪则正气受伤,正如《伤寒论》所云之“火邪虽微,内攻有力”耳。余听后仍感疑信参半,不以为然。

年冬,尝治一患者,女,41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办狭窄与闭锁不全,心力衰竭2年多,遍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查其浮肿尿少,胸腹积水,咳喘短气,不得平卧,心烦,心悸,身热口渴,舌质红绛,苔净,脉细疾促而无力。急邀某医诊治。云:此心肾阴虚。宜加减复脉汤养阴清热。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白芍12克,人参15克,阿胶10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元参15克。药进1剂,诸证加剧。不得已,改邀李翰卿先生治之,云:治宜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服药2剂后,诸证大减,尿多肿减,呼吸微平。此时患者家属睹见所用之药剂量既小,药味又少。乃怒斥我云:如此危重之疾,竟予些许小药,岂能治病!不得已,乃以原方10倍量为方予之,服药2剂,诸证加剧,家属亦慌恐备至。急求李翰卿先生再治,云:原方原量可也,不必改动。余遵嘱,再处: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药后诸证果减,患者家属云:余只知重剂能挽危重证,实误也。

尝治患者,苏××,女,53岁。支气管哮喘合并喘息性支气管炎30余年。其始仅为遇见花粉、灰尘时喘咳发作。近2年来,诸证加剧,尤其是近七八个月以来,几乎昼夜时时俱喘,不得平卧,且饮食全废。医以中、西药物近万元,均不稍减。邀余诊治。查其除气短不足以息,整日端坐不得平卧外,并见指、趾、额、颏、耳壳均冷如冰,舌淡苔白,脉细而促。综合脉证,诊为心肾阴阳俱虚,阳虚为主,兼水饮不化。治以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1克,茯苓1克,白术1克,白芍1.5克,人参1克,杏仁1克。服药2剂后,喘咳短气大减,并稍能平卧,微进饮食:某医睹见药味、药量既少又小,颇有微辞。云:前医所用诸方药物少者十五、六味,多者竟达30余味,所用药量轻者10克,重者竟达40克,然服后均无效果。此方药物仅仅6味,药量重者才1.5克,如此重疾,用此小药,岂能济事!乃将原方药量增大10倍予之。4剂之后,诸证又明显加剧。乃再邀余前往治之。余诊后,云:此病阴阳俱衰,阳虚为主,治疗之时只可微培阳气以助少火之生长,若以10倍之附子则成壮火而耗气损阴矣,故仍宜原方小量服之。服药1剂,果然诸证大减。1个月后,诸证消失而出院。

耿××,女,50岁。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7个昼夜。医予西药和中药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银翘白虎汤加减等治之不效。邀余诊治。查其神昏,二便失禁,舌苔薄白,舌质淡黯,肢厥脉微。综合脉证,诊为亡阳证:急处四逆汤为;方:附子4克,干姜4克,炙甘草4克。服药1剂后,神清肢温,体温由38.9℃降到37.5℃。某医目睹此状,云:此病如此之严重,反用微剂微量治之,岂能挽生命于顷刻之间,为了对病人负责任,必须用大方大剂治之。且人参大补元气,亦当加之。乃处:附子40克,干姜40克,人参40克,炙甘草10克。药进1剂后,是夜又见神昏肢厥,身热,体温39.8℃。急邀余再次往诊。余云:此病正虚邪实,只可以微药以助少火,不可以大剂以实壮火,否则邪盛正衰难挽矣。先宜三甲复脉以补阴敛阳,后宜四逆微量以助少火。果愈。

作者:三七生时间:-1-:36

这里所说的重病者,应该指的是正气极虚的即将火灭者,所以需要微量的易燃物先把火点燃,然后再慢慢把火烧起来。

如果是邪实正气被压制的重病反而需要壮火来援助,即通脉四逆汤证的附子大者一枚的用法,微药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杯水车薪,是很难起到力挽狂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

作者:iamgold时间:-1-:25

回复2#三七生

正气极虚(脉微)时用小火(微量),阴盛,阳实(被暂时压制)时需要大剂量,明白点了。

如果能有些通脉四逆汤症附子大者的案例对照看就更好了,我自己先找找,发到这里跟帖,您看看我找的对不对?

谢谢先生把文章发在这里指点我。深深鞠躬,感谢万分。

作者:iamgold时间:-1-:52

肖琢如医案:刘某,年六十,先患痰饮,屡药屡更,已逾一月。一日忽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脉之沉微,舌苔白而湿滑,即令人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9克,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灌下,并以吴茱萸研末,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灌9克,痰不涌,喘汗顿渐;次晨以通脉四逆汤重加茯苓,阅三日疾大瘳,继进六君子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炙甘草6克、生附子6克(先煎两小时)、干姜12克、白茯苓24克。

寥笙注:本案属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患者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症见身热,喘息,痰涌,汗出如泉溢,生气既离,亡在顷刻,有气窒亡阳之险。先用黑锡丹以固镇欲脱之阳,此急救法也。外用吴茱萸敷足心,以引阳下行,是急则治标之法,医者不可不知。方用通脉四逆重加茯苓,以姜、附回阳,倍干姜仍不减甘草者,恐散涣之阳,不能当姜附之猛,还借甘草柔缓之性以收全功,重加茯苓者,以茯苓甘淡,理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之内扰也。继用六君加姜附调理脾胃之阳而愈,用药可谓周到。

就是同样是脉微如何辨别是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大计量回阳,如辨别是阴阳俱虚呢--小剂量点火呢?

作者:三七生时间:-1-:53

很好的医案,不过看后面注中“倍干姜仍不减甘草”,干姜应该是12克,不是1.2克,已为改正。

关于脉象是否沉微很难说,按方证对应来说,应有紧涩之象方是。我个人之见以为,脉微细即不可用大量,与古来医家判断未必相符,一家之言而已,不敢言是。

作者:李逸民时间:-1-:59

好像脉象小则用药轻,脉象大则用药重。当代人脉象大都弱、微、细,即正气不足为主,用量宜轻。用量大了承不住。

作者:三七生时间:-1-:15

甚是。用量是以容量为前提的,服药如饮酒,过量则有损无益。

作者:飞花落剑时间:-8-:43

伤寒论设方立法无一案例,只需把何种病重者需微药,何种病重者需猛剂的理论说清楚便可。世人多道中医为经验哲学,难怪!!

作者:黑脸时间:-8-:37

三七先生经常引经据典教导:“脉阴阳俱小者,不可饮以至剂,当以甘药调之”。谨记心中,时常揣摩,用于临床,多取良效。感恩先生教诲。

作者:孙海亮晶晶时间:-8-:54

三例:脉细疾促而无力、脉细而促、神昏脉微,皆精气虚象,用药当符合少火生气而见功!

作者:姜与炙甘草时间:-2-:25

当今用大剂量的医师多,擅长小剂量的医师少。

民国有南粤两奇医,一是陈伯坛”陈大剂“(-),,一是孔沛然“孔小剂”(-)。

陈伯坛用药喜以两计,甚至上斤,人称“陈大剂”;孔沛然用药仅二三钱,甚至数分,人称“孔小剂”——

南粤两奇医

  □郑大鹰

  大剂小剂持之有故

  清末民国,广州名中医辈出,最有特点和具传奇色彩的,当数陈大剂与孔小剂。陈大剂即陈伯坛,其方剂中的单味药常以两计,甚至上斤,所以人称“陈大剂”。孔小剂即孔沛然,其方剂中的单味药常只用二三钱,甚至数分,一剂药总量不及一两,所以人称“孔小剂”。

  陈大剂与孔小剂的用药剂量,不仅迥异于一般的中医,也悬殊于中医经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后人整析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而成,被称为“方书之祖”)里的经典剂量,一个超过%,一个只有20%。

  对于为何大剂用药和小剂用药,各人言之成理。

  陈大剂说:“治病譬犹捕贼,知有五贼而仅遣警察三人掩捕,贼多兵少,必致漏网。若派警二十围捕,即可一网成擒,百无一失。所以治病必用大剂,始能一击而中,一举便把贼邪歼灭。”

  孔小剂则说:“小剂可以疗病,何必用大剂?药能杀病菌,亦杀细胞。药能攻邪,亦伤正气,故用药之量,当适可而止。过量即难免有害病人之体质矣。”

  在实际用药上,大剂往往一击而中,病人便觉其医术神奇,但如果偶然药不对症,那后果也较严重,但这种事在陈大剂身上很少发生,这也是他著名的原因。

  而小剂量用药,疗效肯定较慢,但可保证无大过失,如偶然药不对症,为害不大,还可调整补救。医术稳重可靠,这是孔小剂闻名的原因。

  陈大剂和孔小剂所开的药亦迥异,陈大剂喜用贵重的药,如参茸、附桂、羚羊、犀角,一个方剂的药常要银数两。

  而孔小剂则不喜用贵药,认为“贱药”可治病,不必用贵药。一个方剂的药往往只需百仙(相当现在的几元),所以药店喜陈大剂而不喜孔小剂。

  大剂亦好小剂亦好,两人均医术不凡,救人无数,成效卓著。

建国后山西也有两奇医,李翰卿先生(~)和李可先生(年~)。

作者:姜与炙甘草时间:-2-:29

是小剂量点火,还是大剂量回阳,全在脉象,微妙在脉,不可不慎查!

作者:wowoyeah时间:-2-:53

自学者没人教,自己无从把握,怎样对脉象有个大体的判断,有没有简化的办法?

有力无力是否说明阳足与否?

作者:一个好人时间:-2-:20

回复17#wowoyeah

恩,脉象很难传承估计就在于这个。









































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白癜风的科学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cs/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