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SV感染及非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临

article

RSV感染及非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严重度对比分析

冯雍、单丽沈、尚云晓

中国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尤以6个月以内婴儿多见,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增高[1,2],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可达76%[3]。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轻重不一,多数为自限性,但亦有部分患儿需要住院严密观察及治疗,RSV感染在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1,2]。不同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对治疗反应不一,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成为了临床儿科医生诊疗的难点[4]。而RSV作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RSV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病情进展及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1,2]。但RSV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旨在对比RSV感染和非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病情严重度,探讨RSV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年11月~年3月收治于中国医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的9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年龄1个月~2岁,以1个月~1岁为多。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5]。均有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呼气性喘鸣音,X线表现为肺气肿或肺不张,也可出现支气管周围炎及肺纹理增粗。排除标准为:(1)年龄小于1个月或大于2岁;(2)患有慢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部先天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和神经退行性改变等疾病。

1.2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出生情况(出生方式、出生体重等)、体重、身长、湿疹史、过敏家族史(父母患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发病天数等。于入组时进行RSV抗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成RSV感染组和非RSV感染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临床评分,同时检测血清总IgE。根据我国《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治疗与预防专家共识(年版)》[6]予两组患儿相应的治疗,并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并记录患儿吸氧需求、转入ICU情况及住院天数。

1.2.1RSV抗原检测方法

在患儿入院当天或次日使用鼻咽拭子采集鼻咽部脱落上皮细胞。将鼻咽拭子深入鼻腔约4~5cm(约达耳根部),转动一周以获得上皮细胞,放入3ml生理盐水中待检。新鲜制成脱落细胞涂片,以每片不少于20只脱落细胞为合格,然后进行RSV病原检测。病毒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FluorescenceAssay,DFA),采用呼吸道病毒诊断试剂盒(D3UltraDFARespiratoryVirusScreeningandIDKit,美国DHI公司。包括七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RSV、腺病毒及副流感病毒1、2和3型。)进行检测,严格按说明书要求操作。最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读取结果,仪器为E型荧光显微镜(Nikon)。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显示为荧光绿色,阴性者为红色,排除非特异性染色。判定标准为倍显微镜下每视野找到≥2个绿色荧光细胞即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1.2.2临床评分

于住院当天进行临床评分,采用改良Tal评分系统(modified-Talscoresystem)[7-8](见表1),包括4项内容,即呼吸频率、喘息、发绀及三凹征情况,每一项分为4个等级,依次为0~3分,4项总分为0~12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正态资料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特征对比分析

本研究共筛选入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6例,其中男73例,女23例,年龄(6.39±4.38)月。所有96例患儿均进行了RSV抗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即RSV抗原阳性的RSV感染组,共40例,其中男33例,女7例,年龄为(5.00±3.97)月;RSV抗原阴性的非RSV感染组,共56例,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为(7.38±4.42)月;RSV检测阳性率为41.67%。通过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发现(见表2),与非RSV感染组相比,RSV感染组患儿的年龄小、体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方面,如性别比例、出生方式、出生体重、身长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本研究采集了所有患儿的湿疹病史及过敏性家族史,发现有57例患儿具有阳性的湿疹病史,有19例具有过敏性家族史,但对比RSV感染组与非RSV感染组发现,两者构成比并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本研究还对其中78例患儿进行了总IgE检测,平均水平为(17.00±21.06)IU/ml,对比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见表2)。

2.2病情严重程度对比分析

两组发病天数、住院天数及治疗前临床评分对比(见表3),平均发病时间为(8.46±6.24)d,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天数为(9.52±3.93)d,与非RSV感染组患儿相比,RSV感染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有延长趋势,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0.)。临床评分平均为(3.49±1.70)分,RSV感染组较非RSV感染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同时分析96例患儿临床评分与发病天数及住院天数的相关性(见表4),发现临床评分与发病天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P=0.)。所有患儿均未转入ICU,仅RSV组有3例患儿需要吸氧治疗。

3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病原体感染后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进展及预后均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其病原体包括RSV、鼻病毒(rhinovirus,RV)、偏肺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其中以RSV最为常见,但国内外报道的RSV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流行病学发病率略有差异。Miller等[9]对例门诊及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病毒学检测,发现76%为RSV感染,且住院患儿中RSV感染较门诊患儿更为常见。García等[2]回顾分析了例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病原学特征,发现RSV感染占66%,与Hervás等[1]的62.7%相似。Miron[10]和Mansbach[11]的研究中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RSV检出率分别为76%和72%。而国内莫运波等[12]对例住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RSV抗原检测,其检出率为44.26%,陈丽芳等[13]亦报道了相似的检出率(42.49%)。本研究显示,在我院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RSV感染约占41.67%,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检出率相符,略低于国外文献报道。本研究涵盖了2个RSV高发季节,能够真实反映RSV感染的流行病学。而国内RSV检出率略低,可能与地域差异有关[14]。另外病毒检测方法及时机亦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目前RSV检测方法主要有DFA和多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两种,国内研究[12-13]多采用前者,而国外流行病学研究[9-11]多采用后者。有研究表明在RSV感染后发病的3天内,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相当,但随着时间延长,DFA的敏感性逐渐降低[15]。而本研究中患儿平均发病天数为(8.46±6.24)天,故检出率略低于国外报道。但DFA具有快速、简便、特异及敏感的特点,被认为是临床诊断病原体的“金标准”[16],适用于临床检测,能为临床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快速的依据。

病毒感染上气道后蔓延至下气道,可直接损伤气道上皮,引起周围气道炎症,导致上皮细胞坏死、黏液分泌和黏膜水肿,从而引起细支气管狭窄与阻塞[3,6,17]。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可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以及通气血流比值失调,出现低氧及高碳酸血症。由于RSV是导致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且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RSV感染对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严重程度、病程进展及预后都有一定的影响[1,2]。Hervás等[1]对例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非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相比,RSV感染者住院时年龄更小,而住院时间、进ICU风险、吸氧治疗的需要均显著增加。本研究显示RSV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平均住院年龄为(5.00±3.97)月,体重为(7.36±2.22)kg,均明显小于非RSV感染者。另外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住院时间相对略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本研究病例数少有关。本研究也同时记录了吸氧需要等情况,所有患儿均未转入ICU,仅RSV组有3例患儿需要吸氧治疗。该结果也提示了RSV感染后的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病情相对重,6个月前的小婴儿易感,临床上需要予以重视。

住院天数、吸氧需求及进ICU风险均为间接指标,并不能很好的评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病情,毛细支气管炎病情严重度评估可采用临床评分。目前评分方法很多,包括Tal评分系统[7,8]、改良的Tal评分系统[7,8]、Kristjansson呼吸评分[18]、Wang呼吸评分[18]。研究表明,改良的Tal评分系统,能够很好的反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低氧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且易于操作、可重复性好,优于其他评分方法,故本研究采用该评分方法。通过对入院时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改良的Tal评分,发现毛细支管炎改良Tal评分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差,而与发病天数无显著相关性。通过分组研究发现,RSV感染后的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评分较非RSV感染者高,提示病情相对较重。故从临床评分角度可以看出,RSV感染后的毛细支气管炎的病情有别于其他病原体,病情相对较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结合病原体检查及临床评分,有助于早期识别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给予严密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毛细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目前认为部分毛细支气管炎将来可能发展为哮喘,其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而RSV感染后毛细支气管炎与哮喘之间的关系也是备受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中国白癜风界十大新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cs/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