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来源:医学影像健康网作者:陈瑜凤编辑:蓝天

胸部恶性肿瘤伴发其它病变、中晚期恶性肿瘤多部位转移,其确诊或肿瘤治疗效果评价,临床要求CT检查同时提供胸部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及腹部动脉期的增强信息。根据传统方法是将胸部腹部按其特定扫描条件分开扫描,由于胸腹部扫描方案的改变,CT扫描仪的机械运动准备,胸腹部依次扫描时间较长,膈顶上下区域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扫描。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高,一次屏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从头到尾的扫描。本研究尝试设计在腹部的动脉期同时扫描胸部,行同一序列的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观察肺动脉、肺癌支气管动脉的显示及应用,探讨胸腹联合CT增强扫描的可行性。资料和方法

1.1病例资料从年2月至年11月间,选择已行胸腹联合增强扫描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首诊34例:肺癌19例,男13例,女6例。周围型18例,中央型1例。右肺癌13例,左肺癌6例。肿块直径0.9-7.9cm,<3cm7例(右肺癌4例,左肺癌3例),≥3cm12例(右肺癌9例,左肺癌3例),平均直径4.0cm;食管鳞癌12例;恶性胸腺瘤3例。所有初诊病例为经皮穿刺、手术、支气管镜或胃镜病理证实。治疗随访或疗效监测14例:消化道肿瘤治疗后9例(原发性肝癌7例、贲门癌和直肠癌各1例)、肺癌手术治疗后3例,甲状腺淋巴瘤及乳腺癌治疗后各1例。1.2仪器及使用方法使用SiemensSensation64螺旋CT扫描仪。扫描参数:KV,Eff.mAs,CAREDose4D,slice:5.0,Acq64×o.6mm,旋转时间:0.5s/圈,螺距1.0。扫描结束后用Kemel:B31fmediumsmooth+,层厚1mm,重建间隔1mm行软组织重建。注射泵使用GermanyUIrichmedicalCTinjector。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5-90ml(30g(I)/ml)后,注射生理盐水20ml,速率均为3ml/s。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扫描技术(bolustracking),在Topogram像上选择第十胸椎中心轴位像作为追踪层面(PreMonitoring),该层面降主动脉感兴趣区CT阈值设定Hu(感兴趣区选择在主动脉的中央,尽量避免钙化、胸腔胃内气体及其他因素产生的伪影)。注射延迟10s开始执行对比剂示踪扫描技术(Monitoring),主动脉强化至阈值,8s(要求被检者平静吸气屏气)后增强扫描。范围从锁骨上凹上3-4cm至肝下缘或以下平面(根据申请单要求)。1.3图像的观察处理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和技师各两位在GEPACS(CentricityRAV8.0)中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技术,观察肺部未手术45例资料肺动脉走行分级,描述参考Boyden术语分型,主肺动脉1级,左右肺动脉主干2级,左右叶级肺动脉3级,双肺段级肺动脉4级,4级肺动脉以下采用标准分级,即按主干下分为2支的方法[1、2];发现肺动脉栓塞情况;同时观察肺动脉及分支旁淋巴结的显示。对初诊19例肺癌资料,多部位多角度显示观察肺癌病灶的供血血管情况,观察肺癌内肺动脉分支的改变。观察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在肺动脉干分叉层面测量48例升主动脉、肺动脉、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根据上腔静脉管径的大小在血管中心用50-个像素作为感兴趣区(ROI),同一病例四者血管的感兴趣区大小相等。上腔静脉内避开血流不均引起的低密度区。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降主动脉、升主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Hu)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结果

2.1肺动脉分级血管及其栓子、周围淋巴结的显示,肺癌病灶内肺动脉分支的受侵表现45例显示肺动脉7级以上,6级以内肺动脉均能清晰显示(图1)。肺动脉分支栓塞可清晰显示其部位、形态及范围(图2)。5级以内肺动脉周围淋巴结均能很好的显示(图3)。19例肺癌瘤体内肺动脉分支或正常穿行其中、或被推压移位、强直、周围毛刺状、狭窄、或呈断断续续改变、截断等(图4、5)。

2.2初诊肺癌的供血血管19例初诊肺癌中,病灶直径≥3cm者均见肿瘤供血血管,血管增粗、扭曲、增多并分支。右侧病灶供血支气管动脉与右肋间后动脉共干7支、源自降主动脉6支(图5、6),2例体外肺循环肋间动脉各1支参与供血。左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源自降主动脉2支,左肋间动脉和膈动脉各1支供血。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肺癌,右肺癌2/4例见肿瘤供血血管各1支:1例供血支气管动脉源自降主动脉,1例见增粗异位的肋间动脉供血于病灶。左肺癌2/3例见供血血管各1支:1例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源自降主动脉,1例供血支气管动脉变异于主动脉弓。

2.3注射延迟时间与升主动脉、肺动脉、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情况48例注射延迟时间分别在22s-33s之间,平均29.17±0.45s。升主动脉、肺动脉、降主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值分别为.51±4.82Hu、.00±8.26Hu、.41±4.44Hu、.21±29.45Hu(图7)。四者血管CT增强的强化值均大于Hu,增强幅度替减分别是上腔静脉、肺动脉、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

2.4胸腹联合增强的腹部病灶显示胸腹联合增强扫描均在12秒内完成胸上腹部扫描,腹部同时显示肝动脉期表现:显示恶性肿瘤伴发肝血管瘤(图8),肝转移、腹腔后腹膜淋巴结情况(图9)等。

讨论

胸部恶性肿瘤伴发其它病变,恶性肿瘤多发转移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等,CT同时显示胸腹部的主要动脉及其他影像变化较为重要。扫描时控制合适时相行胸腹联合增强扫描,可以将胸腹部的“动脉血管期”特性充分显示。张秀丽等[3]使用4层螺旋CT,速率3ml/s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研究肺栓塞,将扫描结束控制在与团注对比剂结束接近同步,认为肺动脉与主动脉均在此期显示最佳,有利于显示肺动脉内栓子及主动脉起源的支气管侧枝循环。同时胸内各种血管均达到明显强化与实质组织及淋巴结等对比显著。李惠民等[4]使用16层CT扫描仪研究原发性肺癌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瘤体实质尚未明显强化而体循环、肺循环已经明显强化的时期完成数据采集的“血管期”扫描技术,可以同时显示体循环、肺循环血管的情况,发现肺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的一些特征。64层螺旋CT扫描速度更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胸和腹部的数据采集。运用对比剂示踪技术,根据患者年龄、循环等不同因素的个体差异,分别在22s-33s之间自动触发扫描,平均延迟29.17±0.45s,扫描起始更易控制和因人而异。据研究报道[5],行胸部增强扫描时肺动脉和主动脉等血管的增强幅度应在-Hu,胸腹联合增强肝动脉期扫描,胸部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均值达到Hu以上,各血管的增强幅度>Hu,上腔静脉、肺动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CT值依次替减,根据对比剂的总量、团注速率及人体血流动力学分析,注射对比剂持续在上腔静脉内灌注,处于肺循环中后期,体循环早期的“动脉血管期”,段以下肺小动脉能很好的被对比剂充填,肺癌病灶内肺动脉分支的受侵蚀特性清晰显示,是佐证肺癌的直接征象[4]。5级以内肺动脉血管与周围淋巴结对比清晰,提供病灶更多间接特征信息,有助于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患者合并肺栓塞,也称为Trousseau综合征,泛指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有临床统计表明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6]。由于中后期恶性肿瘤的症状多,肺栓塞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肿瘤合并肺栓塞的诊断尤为重要。有研究提示,64层螺旋CT智能跟踪触发技术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VR、MPR、MIP等直观地显示肺动脉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可清晰直观地显示栓子的形态和范围[7]。胸腹联合CT增强“动脉血管期”扫描显示7级以上肺血管,对6级以内肺血管栓塞清晰显示。亚段及以下水平肺栓塞是发生大的致命性的肺栓塞前兆,及时诊断与治疗特别重要[8],恶性肿瘤通过胸腹联合CT增强,了解腹部病变动脉期表现的同时,胸部扫描结合肺动脉成像,可以发现肺动脉栓塞,鉴别非特异性症状的肿瘤转移与肺栓塞。支气管动脉为肺内外气管、气管血管束、肺门及纵膈淋巴结等的营养血管,为以上组织器官供血。肺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体循环,绝大多数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另外肿瘤邻近的肋间动脉、内乳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膈动脉等也可对肿瘤供血[9、10],供血支气管动脉进入肿瘤组织内形成肿瘤血管。笔者借助VR、MIP、MPR观察追踪肺癌的供血血管,发现绝大多数病例肺癌显示支气管动脉供血,少数有邻近的肋间动脉、膈动脉供血,供血动脉不同程度的增粗、扭曲、增多并分支。肿瘤供血血管的显示程度亦与病灶的大小有关。肿瘤直径≥3cm,均见支气管动脉等供血血管增粗、增多及扭曲,并分别进入病灶外带区域形成肿瘤血管。肿瘤直径<3cm,见部分病灶见供血动脉增粗扭曲入病灶内形成肿瘤血管。研究肺癌的供血动脉对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病灶的供血动脉及其三维影像特征,是肺癌的直接征象之一,也是肺癌形态学特性的补充。中晚期肺癌,包括肺内病灶直径<3cm有多站淋巴结转移者,介入方式是治疗肺癌的途径之一。其创伤小,疗效显著,可重复性强,副作用轻,同时还能阻断肿瘤营养供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此介入治疗在肺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11、12]。设计胸腹联合增强扫描,胸部肺动脉和主动脉强化幅度均>Hu的“动脉血管期”,腹部为肝动脉期,扫描参数使用腹部技术方法,与同机型CT扫描仪的胸部扫描常规参数比较,胸部存在设定的毫安秒偏高,螺距较小。在增加Z轴分辨率,清晰显示肺动脉小分支、小支气管动脉等细小结构的同时,轻微增加被检者的辐射剂量。胸腹联合增强“动脉血管期”扫描,在显示腹部肝动脉期增强信息的同时,显示胸部7级以上肺动脉分级、6级以内肺动脉栓塞、肺癌内的肺动脉受侵表现、5级以内肺动脉旁淋巴结与血管的最佳对比信息,以及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供血情况,同时相更大范围显示恶性肿瘤的病变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并为肺癌介入治疗提供必要信息。









































北京中科医院假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by/6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