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原创小儿食管和气管解剖特点及异

第一节小儿食管和气管的解剖功能特点

食管是一个前后扁平的肌性管状器官,是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分;气管为气体进出肺的重要通道,与之相邻。二者在胚胎上呈同源性,其中一方的异常病变常会导致另一方继之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食管的正常解剖及功能

食管上端与咽相接,下端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后与胃的贲门连接,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其中胸部最长。

食管全长除沿脊柱的颈、胸曲相应形成的前后方向上的弯曲之外,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轻度弯曲,并形成3处生理性狭窄,分别为食管的起始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此三处狭窄时食管异物容易滞留以及成人好发食管癌的部位。

食管是咽部和胃之间的连接管道,功能是传送食物和防止反流,可分为三个功能部分:上食管括约肌(UES)、食管体部、下食管括约肌(LES)。

(二)气管的正常解剖

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约平第4胸椎体下缘)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进入肺门后再次分支为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等,如此反复分支达23-25级直至肺泡管。气管中线与主支气管下缘间的夹角在临床上称为峭下角。

气管由气管软骨、粘膜、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为呈“C”字马蹄形的透明软骨环,其后壁缺口由弹性纤维以及平滑肌构成的气管肌性膜壁封闭,以疏松的结缔组织和食管相邻。

左主支气管为气管杈于右侧肺门之间的通气管道,较细而长,峭下角大,斜行;右主支气管为气管杈与右侧肺门之间的通气管道,短而粗,峭下角小,走行相对较直,似气管的直接延续,故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侧。

主动脉弓由右向左跨过左主支气管,气管右侧的奇静脉自后向前跨过右主支气管根部,进入上腔静脉。

气管血供分布为节段性,故手术时应避免将气管作环形游离过长,以防止缺血性坏死,仅游离气管前壁及膜状后壁则不伤害主要血供。

(三)小儿食管发育特点

小儿食管长度因年龄、体型而异,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约为8~10cm,1岁时为12cm,5岁时约为16cm,学龄儿童约为20~25cm,成人为25~30cm。食管横径婴儿为0.6~0.8cm,幼儿为1cm,学龄儿童为1.2~1.5cm。新生儿和婴儿的食管呈漏斗状,黏膜纤弱、腺体缺乏、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婴儿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腹胀、溢乳等。

(四)小儿气管发育特点

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管径细小,气道阻力绝对值明显高于成人,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细支气管无软骨,肌肉发育不完善,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则易于发生充血、水肿。痰液排出不畅,导致呼吸道不畅。小儿及肺气肿病人气管前后径较大。新生儿气管分叉位于3-4胸椎水乎,此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6岁时约在第4-5胸椎水平,至12岁时降至第5-6胸椎水平。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在生后5个月以前薄而少,3岁以后才明显发育,故小婴儿呼吸道梗阻主要是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堵塞引起。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
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姳澶氬皯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by/6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