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彭文华,医院心内科。学习工作经历:年-年7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年8月至今于我院心内科工作。年参加心导管室的诊治工作;年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内科研究生专业;年奥运会期间作为奥运医院急诊介入治疗的工作;年医院参观学习;年初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VanderbiltUnivercityHospital导管室学习急危重症心脏病人抢救及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技术。为年度欧洲ESPCA协会成员。
专业特长:冠心病及其复杂病变的介入规范性治疗,急性心梗的介入抢救,高血压病,结构性心脏病特别是主动脉瓣狭窄的微创介入性治疗等。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医学杂志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7篇,参与论文书写2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5部,译注文献2篇;参与国内外大型2期临床试验6项。
概述分叉病变在PCI病变中占15%~16%,为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冠脉分叉处涡流和血流剪切力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叉病变的解剖结构(斑块负荷、斑块位置、血管角度、血管直径、分叉位置)千变万化.而治疗过程中解剖结构也会随时改变(斑块迁移、血管夹层)。
所以没有两个完全一致的分叉病变,更无一种可适用于所有分叉病变的手术方法。
分叉病变策略的争议一个支架好还是两个支架好?
如果选双支架,应该采取何种策略?
策略选择的根据
简单化vs复杂化
循证结果vs个人选择
并发症率(especiallyMI/thrombosis)
边支保护的主要方法1.分支预扩张
2.导丝交换,球囊进入边支
3.预埋球囊技术(JBT,Jailedballoontechnique)
4.球囊对吻扩张技术(FKB)
5.POT技术(proximaloptimizationtechnique)
病例特点患者黄xx,男,66岁,主因“阵发胸闷6年,发作性胸痛4小时”于-7-28入院;
个人史:吸烟50余年;
入院诊断:
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心界不大,窦性心律,心功能III级(Killip分级)
高脂血症
肺部感染
支气管哮喘
慢性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外周动脉硬化,左颈外动脉闭塞
入院后先行控制心衰,控制感染,无创呼吸机辅助;于8-1先期处理罪犯血管RCA。再于8-8再次干预分叉病变。
手术过程:分叉病变的处理可见RCA为LCX提供侧枝LAD长病变并LM病变LCX为CTO病变双向造影
手术过程:分叉病变的处理病变特点:
三支病变;
LCX为CTO,血管不太大;闭塞段不太长;LCX开口接近50%;
LAD中段至LM都有病变;
没有明显钙化、迂曲等血管特征。
策略制定:
尝试开通LCX;
LCX开口尚可,同时LCX不大,采取单支架策略CrossOver技术LAD-LM;
LCX作为边支进行保护。
手术过程:分叉病变的处理6FXB3.0RunthroughNS导丝两根
FineCross微导管FielderXT-R导丝逆向造影证实
器械选择的考虑最大内腔的设计
”内径改善了器械的兼容性,同时提供了更好的可视性。
实施双球囊对吻术更加容易。
创新的混合钢丝编织技术确保了更大的内腔及最佳的支撑力。
PTFE内衬使内腔光滑,器械输送更加顺畅。
TRUELUMEN?技术确保了从导管近端至远端通体一致的内径,更为可靠。
手术过程:分叉病变的处理交换导丝球囊预扩张造影情况,LAD血流减慢,开口夹层?证实LAD血流减慢,夹层球囊预扩张第一枚支架LAD血流仍慢,其开口夹层;植入支架2采用JBT技术保护边支;LCX血流中断!支架与保护球囊同时扩张
手术过程:分叉病变的JBT技术LCX血流恢复支架球囊再次扩张LAD、LCX血流3级
手术过程:支架内后扩张及IVUS检查1234
手术过程:最后结果IVUS影像手术结果及讨论该病例为多支血管病变,高危患者;
采取单支架策略,源于患者LCX不大,术前判断LCX开口病变不严重;
采取双侧造影,为开通CTO-LCX导丝行径提供佐证;
LAD开口部夹层形成原因,不除外病变不稳定、导丝损伤等;
JBT技术,LCX口部看似不会闭塞的轻中度狭窄结果闭塞了,即刻保护球囊与支架球囊同时主动扩张,主动球囊保护技术,还是很管用的,也是很有必要采取的边支保护技术;
XB导管为该病例,包含CTO病变、LM-LAD长病变、LCX开口病变、LM的分叉病变,成功完成,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力及管腔通过性。
我的体会XB系列
内腔:EBU内腔比较,通过性更佳;
柔顺性:软,外径感觉更细,导管损伤冠脉的可能性更低,特别是XB-RCA系列的指引导管;
同轴性:轴性良好,跟EBU比较,术者要注意避免深插的发生,特别是左冠脉操作时;
支撑力:输于EBU。
温馨提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登陆视听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