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学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

本文将《多学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年版)》和《胸外科围手术期气道管理专家共识(年版)》的内容进行了对比,现将其更新内容整理如下。

术前危险因素、风险评估及防治措施

1.1术前危险因素

年版在年版的年龄、吸烟、肺部基础疾病及其它胸部疾病、既往治疗史、健康状况和其它危险因素5个因素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气管定植菌、哮喘或气道高反应性、肺功能临界状态或低肺功能、肥胖4个因素。

年版中将吸烟指数大于年支作为吸烟的纳入标准;对气管定植菌的解释为高龄(≥70岁)或吸烟史(≥年支)或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管内致病性定植菌发生率显著增高;将肺功能临界状态或低肺功能定义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0L和一秒率(FEV1%):50%~60%或年龄>75岁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50%~60%;将肥胖的纳入标准定为体重指数(BMI)≥28kg/m2。

1.2术前肺功能风险评估

年版主列出了术前肺功能风险评估的评估方法:

(1)肺功能测试(pulmonaryfunctiontest,PFT)及动脉血气分析。(2)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若检测过程中血氧饱和度降低幅度大于15%,建议行支气管舒张试验。

(3)呼气流速峰值(peakexpiratoryflow,PEF):PEF简便易行,可以更好地反映患者咳痰能力。

在评估标准中增加了对咳痰能力的评估。对肺功能具体评估标准(表1)无改动。删除了旧版本所引用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于麻醉前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对手术危险性的分类标准(旧表2)。

1.3防治措施

年版指南中将戒烟和呼吸功能训练归入术前宣教板块,并新增术前合并高危因素患者的防治方案(新表2)。

在药物治疗中新增了祛痰药和平喘或消炎药的用药时间:祛痰:术前3~7d及术后3~7d;平喘或消炎:术前3~7d、术后3~7d。

术中危险因素及防治

2.1术中危险因素

2.1.1年版将液体失衡提前至术中危险因素的第一位,应引起重视。

2.1.2麻醉操作

(1)年版中新增困难气道一项并对其作出解释:明确的大气道狭窄并困难气道史、严重烧伤瘢痕、头颈部放疗史、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易出现插管或通气困难,反复插管可引起组织水肿、出血等导致急性气道梗阻。

(2)在气管内插管一项中专门提出哮喘患者及存在气道高反应患者全身麻醉手术中气管内插管时支气管痉挛发生率高,需予以重视。

(3)年版中将麻醉药物置于机械通气之前,删除肺膨胀不全一项,并将小儿麻醉危险因素单独提出,认为小儿体内氧储备少,耐受缺氧的能力更差,气管插管过程操作更易造成气管损伤和喉水肿。

2.1.3手术因素

年版中在术式中明确指出手术切除范围大小对肺功能的损失不一样,尽量多保留肺组织。而在手术时间中提出手术时间若长于3h,发生气道炎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可能性大。

2.2防治措施

2.2.1将对液体的







































有效的白癜风偏方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zz/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