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读过一篇文章,说的是美国事件发生时,人们的应对反应。当第一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北楼的时候,玛丽莎·帕妮格罗索正在南楼98层和两位同事说话。她不仅听到了爆炸,也感受到了一波热气向她迎面扑来,如同烤箱门瞬间打开的感觉。办公室里陡然充满了紧张的气氛。玛丽莎·帕妮格罗索没有停下来关电脑,甚至没有拿自己的手包,而是径直走到最近的紧急出口离开了大楼。
正在和她讲话的两名女子,包括和她共用一个隔间的那个同事,都没有离开。玛丽莎后来在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上说:“我记得我离开时,但她没跟过来。我看见她在打电话。另一名同事也是,她就在我斜对面的隔间打电话,没有想走的意思。”
实际上,玛丽莎·帕妮格罗索办公室里的大多数人都无视了火灾警报,也无视了他们看到的在仅仅英尺外的北楼发生的事件。有些人开会去了。玛丽莎的一个朋友塔米塔·弗里曼下了几层楼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办公室。“塔米塔说‘我得回去拿孩子的照片’,然后她就再也没逃出来。”那两名留下讲电话的女子,以及那些去开会的人,都不幸丧生。
(美国事件的分析数据图形)
火灾警报响起的时候,为什么人们并不着急离开?
当时,在世贸中心里的很多办公室里,人们没有惊慌或者急着离开。玛丽莎说,“这让我觉得很奇怪,我问朋友,‘为什么大家站着不走?’”
研究表明,当火灾警报响起的时候,人们并不会立即行动。他们会和彼此聊天,试图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他们站着不走。
参加过火警演习的人应该都能明白这种做法。人们并不着急离开大楼,而是等着。人们在等更多的线索,比如烟味,或者听取我们信任之人的建议。但也有证据表明,就算有了更多信息,我们中的很多人依旧不会有所动作。年,布拉德福德的ValleyParade橄榄球场看台上发生火灾,56人因此丧生。监控录像显示,球迷们并没有立即做出应对,而是继续同时观看火势蔓延和比赛,没有向紧急出口移动。研究表明,如果人们真的开始行动,也会遵循老习惯。人们不信任紧急出口,几乎总是从试图从入口处逃离。法医重塑了一场在肯塔基州的贝弗利山晚餐俱乐部的著名餐厅火灾现场,发现许多顾客想在离开前付账,所以在排队时身亡。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
火灾特点对人心理行为产生的影响
人的行为是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和相应做出的心理反应,这两者共同作用后的结果。作为外界刺激的火灾由其自身特点对火灾中人的心理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突发性火灾是由具有长期潜伏孕育特点的火灾隐患,其引起的场境变化带给人们的刺激是突袭式的。在这种情境下,人们要保护自身安全就需在较短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火灾的突发性是火灾引起惊慌的重要原因。
2多变性一方面指火灾之间的千差万别,即引起的原因、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不同;另一方面是指火灾发展过程中的瞬息万变,火灾的蔓延发展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火灾的多变性特点使火场情况变得愈加复杂,若缺乏相应的消防常识和逃生知识,处于火场中的人极易陷于慌乱中。
3瞬间性只要具备了物质燃烧的充要条件,火灾的发生时间是很短暂的。实验和实践证明,火灾中受灾者所表现出的行为多属于被动的反应性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往往反映了行为个体的文化素养和应变能力上的差距。
4高温性火场上由于可燃物质多,火灾发展蔓延迅速,气体温度在短时间内可达几百摄氏度。空气中的高温能损伤呼吸道,若再加上潮湿,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当火场温度达到49oC-50oC时,如此时的空气吸入体内,能使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循环系统衰竭。若吸入气体温度超过70oC,就会使气管、支气管内粘膜充血起水泡,组织坏死,并引起肺水肿而窒息死亡。人在oC环境中即出现虚脱现象,丧失逃生能力,严重者会造成死亡。
5烟毒性火场中可燃物燃烧消耗氧气,同时产生毒气,使空气中氧浓度降低。而氧气的浓度下降会影响人的思维能力,使人的分析﹑判断能力下降。火灾中可燃物燃烧所产生的大量烟雾(CO、CO2、HCl、NOx、H2S、HCN、COCl2)中的气体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很复杂。这些毒性气体对人体有麻醉、窒息、刺激等作用,损害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在火灾中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呼吸和逃生,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
火灾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人员处于非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称为应激状态,它使处于此状态的人员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于个体和群体会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些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结果。
火灾中个体的心理行为
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灾难,会引起人的应激心理反应。在火灾状态下,需要人迅速地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能够利用过去的经验,集中意志力和果断地进行判断。在该情况下会惊动整个有机体,使有机体的激活水平、心率、血压、肌紧度发生显著改变,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促使行为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认识的狭窄会使个体出现很难符合目标的行动,易做出不适当的反应。长时间地处于应激状态,对人有不利的影响,甚至是很危险的。
当然,随着火灾应激场景的的变化,也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火灾中烟气的危害程度,可将其对人的危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
(1)第一阶段为受灾者尚未受到来自火区的烟气和热量影响或受到影响较少的火灾初期。这一阶段中影响人员疏散和逃生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心理行为因素,诸如受害者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对火灾知识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对火灾警报的反应以及对环境的熟悉程度等。
(2)第二阶段为受灾者已被火区烟气和热量所包围的时期。这一阶段中,吸入烟气后对人的影响、人的生理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的逃生、疏散能力,人会出现体力不支、神志不清等中毒和缺氧反应症状,或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难境地,难于选择正确逃生路线和方法,但可借助别人的帮助进行逃生行动。
(3)第三阶段为受灾者在火灾中濒于死亡或死亡的时期。致死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烟气中毒,其次是缺氧窒息,再次是吸入未完全燃烧的可燃气体灼伤呼吸系统,火焰灼烧及房舍烧塌砸撞等。在第二、三阶段由于受到火灾烟气严重的毒害作用,人行为的自控性减弱,下面将讨论人在第一阶段时心里行为规律。
1个体在火灾中的心理反应(1)惊慌
火灾中的惊慌是指火灾中的人们接受异常灾难刺激表现出的一种焦虑状态或行为状态。在火灾这种极度难忍、充满恐怖的环境中引起的应激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会导致瞬时间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下降,若这种应激状态持续下去,处于火灾中的人对环境的判断力和分析力持续下降,更甚者丧失理智,从而影响逃生,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天津松江胡同居民楼火灾,室一家4口各奔东西,分四路逃生,丈夫不顾妻儿,父母不顾子女,同胞兄弟也丢下父母各自逃命,结果4口人在房间的不同地点中毒倒下。
(2)恐惧
火场逃生人员的恐惧多来自其不能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所产生的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心慌、害怕、言行错乱和意志力下降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易出现非理性行为。火灾时报警的人言语含混不清,无法说清起火地点的现场情况,仅仅重复若干简单的词句。
在火灾中人所产生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上两种,这些心理反应会对个体的认知决策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浓烟、热气流和毒气弥漫及火场的燃烧,使个体丧失了对日常环境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个体的记忆力、判断力和分析能力,使个体产生许多异常行为。
2个体在火灾中的异常行为表现当处于火灾中的个体为缺少逃生教育、消防知识和慌张鲁莽的性格,会在逃生过程中做出一些异常行为,但多为一些无意识行为,更多是依靠人的原始本能,缺乏科学决策后的结果。这种由求生本能引起的行为主要有如下:
(1)趋熟
趋熟就是趋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道路、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因为熟悉的状态就是激起人脑的神经细胞中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的兴奋区域,熟悉的内容成为人在第一时间内的选择。所以当人在房间内受到烟火的威胁,从房间内跑出时往往不管是否是有利的逃生方向,而只选择自己较熟悉的走廊、楼梯、电梯或出口等。
(2)向地
这是由长期生活习惯形成的,将大地作为生存根基的心理产生的一种行为。发生火灾时,人都会不自觉地从楼上向下跑,直至室外地面。当烈火封住出口,逃生无路时,向地行为的表现之一即是跳楼。
(3)奔光
就是逃向光亮处。在火灾浓烟区,被困人员一旦看见亮光,就会奔向光亮处。因此,光亮可成为引导人员安全疏散的一种指示、诱导标志。在建筑物中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等就是利用人的奔光性,使人在火灾中能安全有效地疏散。根据在建筑火灾中烟雾的减光性和的的烟气流动特性,规范对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作出相应的规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第10。2。7条中“疏散用的事故照明,其最低照度不应低于0。5lx”,第10。2。9条中“疏散指示标志宜放在太平门的顶部或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一米以下的墙面上,走道上的指示标志间距不宜大于20m”。
(4)退避
即由恐惧引起而躲避的一种行为。当人遇到烟、火会反向逃跑。特别是室内火灾时,人总是尽力往外跑,即便处于安全地带,也要向起火的反方向躲避。
(5)沿墙
即沿着墙根跑或爬行。当人受到烟火围困时,视觉器官会失去作用,主要靠触觉寻求逃生去路。所以将安全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于墙上时,其高度在人视线以下,距地面0。3~1。0m为最佳。
(6)从众
由于缺少客观的自我评判标准来面对事物,而产生的一种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行动。从众是为适应团体或群体的要求而改变自己的行动和信念的过程。它不管群体的行为是否正确,而是消极的认同盲目地顺从群体。这会使火灾中的人盲从于其他人的行为,从而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年的“2·15”吉林中百商厦火灾中四楼堆满烟熏致死的顾客,其中大部分来自三楼的浴室,因为三楼以下窗格都上有铁栅栏,大部分顾客都从众向楼上跑去,而没有利用好三楼的逃生工具,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7)选方便之路
在火灾情况下,假设有两条逃生路线,一条堆满了一些东西,障碍较多;另一条宽敞,无任何障碍。人从房间冲出的刹那,多选择宽敞而非有障碍的路线。人的选择标准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并为考虑选择可能的逃生路线,而以无意识的方便为标准。
(8)超越
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下,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其反应的动量远远超过自身原有的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的一种行为。在年的“12·25”洛阳东都商厦火灾中,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从窗口跳出,成功跳到邻近低一层的屋顶上,这在平时是不可想象的行为。
3火灾中群体的心理行为火灾中的群体大多是时空群聚体。时空群聚体即为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以外界压力威胁(火场上的威胁包括烟、火和嘈杂的人声)为凝聚因素的群体。
在没有私人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关系,一切个体行为,包括家庭和工作小群体都要服从于时空群聚体。群聚体形成的先决条件:起火时,处于建筑内的人们在无救援的条件下已无法逃生,必需创造避难场所暂避一下,直至救援到达。火灾群聚体一旦形成,不论每个个体是否相识,均会融于此,其抵抗火的时间比单个个体抵抗火的时间长。基于共同处境和目标的火灾群体虽无共同纲领,却有共同行动,比较集中的行为表现是对外呼救和与外界取得联系;对内尽量减少烟、火对群聚体的影响。
群聚体常形成于某些被选择作为避难场所的特殊房间:(1)临街的房间;(2)有阳台的房间;(3)便于接近楼梯间的房间。避难群体会自然形成领导,其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群体的性质、个体成员的能力和人格、群体的形成时间和位置等,但主要取决于个体在群体所处的角色。
(1)助长
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人一起避难逃生时,有助于减少恐惧,增加信心,更好地在现有条件下逃生。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安排被试者位于由管道导入烟气的房间,当安排单独一人时,有75%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只能忍耐4min。若安排两个不相识的人在一起时,则有90%的人在4min内仍留在原地,在咳嗽的同时共同扑打烟雾,与烟雾作斗争。
(2)传递
传递是指情感或行为从一群人中的个体蔓延到其他个体。可分两种:情绪传递和行为传递。情绪传递具有反馈放大作用,当个体的情绪在他人中引起了同样的情绪过程,反馈回来又加剧了个体的情绪,就造成了情绪传递的高潮。可见于火灾中惊慌情绪的传递。行为传递则是从某一个体行为传递至其它个体的一种模仿行为。在年“4·18”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中,当时有6名服务员位于房间内,有一人从11楼窗口跳至10楼开启的玻璃窗上,另5名服务员仿效,从11楼跳了下去。
(3)钝化
群体内存在非个性化的“集体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其中个体的感觉、思维和行为与其单独时的极为不同。当然这种迟钝不仅仅来源于个体聚集为群体状态的结果,亦由于处在火灾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认知模式发生变化、个体本身缺少对该环境的认识了解及环境本身发生变化后的结果。这种“集体心理”的迟钝性妨碍了群体的积极行为,在多数火灾中表现为消极等待救援。
(4)从众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从众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下意识性,从众本身没有十分明显的目的和动机;
二是自发性,从众不受他人的指使、强制和命令;
三是自我存在意识的淡漠,盲目地放弃原来的行为而“随大流”。
日本有位安全心理学家作了一个试验,让3个人排成纵队,在他们面前出现一个危险物,试验者让两人按规定方向跑,结果是前面两向右拐,第三人也向右拐;前面两人左拐,第三人也向左拐。年“2·2”哈尔滨天潭饭店火灾中,大火烧断了酒店的电路,店堂内瞬间变得一片漆黑,大火很快封住了酒店大门。许多人呼喊着向大门奔去,结果其他人亦急忙向大门方向出逃,便毫不犹豫地奔向浓烟,结果大多都倒在了大门附近。
火灾逃生必备手册
火灾发生后,是伤还是残?是生还是死?能否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采取正确自救措施是重中之重,一秒钟、一个举动可能就是挽救生命的巨大力量,时间就是生命,自救知识更是生命!
当我们进入公共场所时,要有意识地观察内部地形,熟悉通道和安全出口的位置,同时要遵守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不在禁烟场所吸烟,不乱扔烟头,不乱用电器设备,不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进入。
火灾一旦发生,“三要”、“三救”、“三不”原则一定要牢记。
1三要是指:一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二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三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2三救是指:一选择逃生通道“自救”;二结绳下滑“自救”;三向外界“求救”。
3三不是指:一不乘坐普通电梯;二不要轻易跳楼;三不要贪恋财物。
即使学习了完备的火灾求生知识,如果没有平时的演练,人们的应对能力也无法得到长足的开发。建议小伙伴们,所在的公司以及家人,定期组织火灾演练,同时记录下逃生反应所用的时间,争取每次都有进步,这样无论是火灾或是地震,都能够提高生存能力!
(文章转自绝境求生手册)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