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叶子美容/田田
慢性支气管炎一.慢性支气管炎概述1.概念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持续三个月,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急性发作期主要是控制感染、镇咳祛痰和平喘。
2.病因病机
⑴中医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为肺脏虚弱、肺失宣肃;其病位在肺、脾、肾;病性虚实夹杂,虚以气虚为主,或兼阴虚;痰饮停聚为实,日久夹瘀。
⑵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这些理化因素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并刺激黏膜下感受器,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气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亢进,气道阻力增加。
②感染因素: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因素造成气道粘膜损伤和慢性炎症。病毒感染与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多见。细菌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
③其他因素:如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关。
3.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导致病情加重。
⑴症状
①咳嗽: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和排痰,随着病情发展,咳嗽终年不愈。
②咳痰:一般为白色粘液性或浆液泡沫性气,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和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③气短或喘息: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并支气管哮喘。常伴有肺气肿时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
⑵体征
早期多无任何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肺底部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咳嗽排痰后啰音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延长。
⑶实验室检查
①X线:早期无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格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明显。
②呼吸功能检测:早期无异常。病情进展可出现小气道阻塞,最大呼吸流速-容量曲线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③血液检查:细菌感染时,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④痰液检查:急性发作期可培养出致病菌。
4.临床诊断
①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两年以上。
②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符合以上两条,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二.拔罐技术在慢性支气管炎中的应用技术一
拔罐部位:肺俞。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肺俞约1-2毫米,范围要小于罐口,然后用双手挤出鲜血1-2滴后,用中号玻璃罐在该处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技术二
拔罐部位:取1-10胸椎两旁的膀胱经内侧循行线。
操作规程:先涂以液体石蜡或姜汁,然后采用走罐法,以皮肤潮红为度,3-5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
技术三
拔罐部位:肺俞、定喘、中府、膏肓、膻中。
操作规程:常规消毒,用梅花针轻度扣刺上述穴位,以控制处皮肤红润、轻微渗血为度,然后拔火罐5-10分钟,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
附
定喘穴: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见图39.
中府穴: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一寸,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见图40.
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膻中穴: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收到相应内容:
典籍类:黄帝内经、人体经络、问道楼观、说医不二、易经、本草中国
患者症候类:高血压、糖尿病、落枕、颈椎、肩周炎、类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胃痛、腰痛、失眠、哮喘、三叉神经痛、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神经性皮炎、急性淋巴管炎、腱鞘囊肿、乳腺增生、鼻窦炎、便秘、痛经、小儿腹泻、小儿积食、心悸、中风、胃痛、头痛、强制性脊柱炎、口腔溃疡、慢性胃炎、湿疹
诊断类:面诊、耳诊、甲诊、梦诊、
美容类:
关键字完善中
转载是最大的鼓励,分享传递快乐
您的转载是帮助别人筛选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