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系指经口或管饲提供营养物质至胃肠内的方法。
(一)适应证小儿肠内营养支持的基本原则为:患儿不能经口摄取足够的营养素,小肠具备一定的吸收各类营养素的功能。小儿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如下:
1.经口摄食不足
(1)因疾病导致代谢需要量增加:如烧伤,败血症,创伤,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2)因疾病导致食欲缺乏:如患有癌症、囊性纤维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镰形细胞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时,常不能正常摄取或不愿摄取食物。
(3)吸收障碍:见于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糖原累积症、胃食管反流、假性肠梗阻、胰腺炎、酸中毒等情况。
(4)心理障碍:患有神经性厌食及非器质性消瘦时,常拒绝经口摄食而导致入量不足。
2.经口摄食不能
(1)中枢神经性障碍:昏迷、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严重精神发育迟缓、大脑性瘫痪、颅脑创伤等情况下,患儿知觉丧失以及吞咽反射丧失。
(2)面部、口腔及食管创伤、肿瘤及先天性异常:如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严重腭裂等。
(3)早产儿:孕龄<34周的早产儿。
(二)营养需要量(见小儿肠外营养一节)
(三)投入途径肠内营养的投入途径有经鼻管、经口胃管和经造瘘管3种途径。投入途径的选择取决于疾病状况、胃肠道功能、喂养持续时间、吸入的危险性及外科手术的需要。
1.经鼻管途径鼻管途径按管端位置分为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和鼻空肠管。此途径适合于短期肠内喂养。鼻管放置的优点是:容易放置、不需外科手术、费用低。缺点是:鼻咽部刺激、鼻窦炎、中耳炎、反流、吸入性肺炎、管易脱出。鼻胃置管是儿童管饲营养首选的方法,鼻十二指肠管及鼻空肠管均为通过幽门的喂养途径,儿童放置通过幽门的喂养管较为困难,需在荧光屏监视下或经内镜引导下置入。
2.经口胃管途径早产儿和小婴儿更易耐受经口胃管喂养,一方面由于经鼻管喂养阻塞了鼻通气道,另一方面5F的喂养管难以得到。此外,此途径适用于后鼻孔闭锁或颅底骨折不能经口喂养的患儿。
3.经造瘘管途径
(1)胃造瘘术:经胃造瘘管喂养是长期肠内营养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它可避免鼻咽部刺激,且胃造瘘管直径大,管腔阻塞的发生率低。胃造瘘管放置技术包括剖腹胃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术、腹腔镜胃造瘘术。
(2)空肠造瘘术:此途径发生反流和误吸的危险低,且肠道喂养与胃肠减压可同时进行,手术方式包括剖腹空肠造瘘术、经皮内镜空肠造瘘术。空肠喂养需通过营养泵持续灌注。
(更多内容详见《张博士医考红宝书外科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