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常常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样生机勃勃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全世界3亿和我国的万哮喘患者来说,春天并不那么美好,因为这正是哮喘最易发作的季节。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5月的第1个周二定为“世界哮喘日”,并开展各种宣教活动,来加强人们对哮喘疾病的认知,提高防治意识。
哮喘究竟为何物?
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全称叫做“支气管哮喘“,主要的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痰、喘、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这些症状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或加重,在锻炼和遇冷空气时会更加严重。
1、哮喘是怎么发生的?
主要原因是:气道狭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本来就细细的气管,管壁黏膜水肿,充血,还分泌大量分泌物,这么一来,就没有多少空间供气流通过了,而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使得这种“拥堵”的情况变本加厉,患者自然就会感觉喘息和胸闷。
2、哮喘会有多严重?
哮喘的病因很复杂,被WHO列为疾病中的四大顽症之一。它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发作时病情可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加重,如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危及生命。哮喘还会引起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呼吸骤停和呼吸衰竭、气胸和纵隔气肿、多脏器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全世界每年超过10万人死于哮喘,并随着气候和空气质量改变,发病率逐年增加;在我国哮喘控制水平只有45%。
症状出现莫忽视,医院做检查
由于现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雾霾)和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哮喘的早期症状(咳、痰、喘反复发作)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尤其很多症状较轻的患者会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哮喘发作可以缓解或自愈,不需治疗。这些“忽视”和“侥幸”会使哮喘的严重程度升级,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支气管粘膜脱落,形成瘢痕,气道变狭窄,最后演变为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直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症状反复出现,如:咳、痰、喘,呼吸困难,伴有鼻痒、打喷嚏、流泪,甚至呼吸时可听到像吹哨子的声音(哮鸣音),并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或加剧,医院做相关检查并确诊。
哮喘发作要淡定,长期治疗是关键
对于已经哮喘发作的患者来说,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哮喘是可以治疗的,并且,它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持续的药物治疗。所以,患医院接受治疗,由医生根据病情的轻重为患者选择不同药物。一般来说,急性发作后2-4周内需要去看医生,以后每1-3个月需随访,即使哮喘症状控制以后,仍然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诊随访。
作为气道抗炎药物,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适用于慢性持续期患者的长期治疗。它与长效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是哮喘的首选治疗方案,两者协同互补、相互作用,可有效改善哮喘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风险。
切莫擅自减药、停药,应遵医嘱并定期监测。相当多的患者担心药物副作用问题,比如激素长期使用是否影响身体,长期用药是否有药物依赖性等,因此不少患者出现了“有症状时才用药,没症状时就减少或停用”的治疗现象。这是非常错误的!记住:任何治疗改变或“降级”治疗都应该由医生根据病情评估后决定,无论对药物的反应是快是慢,患者都应根据医嘱坚持治疗。并且,吸入剂型药物激素含量低,长期按规定剂量使用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
此外,哮喘患者日常多做一些自我记录,定期提供给医生,对于确定疾病进展,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也是非常帮助的。常用的有: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每月一次;峰流速(PEF)指数:每日记录,具体方式方法可咨询医生。
远离诱因,战胜哮喘!
如前文所述,哮喘病因十分复杂,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已知的病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过敏(如动物过敏原、室尘螨、蟑螂、真菌、农药、油漆、药物和食物等)
环境影响(如吸烟、空气污染、呼吸道病毒感染、出生低体重儿、饮食等)
遗传
因此,有哮喘家族史及过敏性体质的人,应尽量远离过敏原、空气污染和剧烈运动,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一定可以远离哮喘,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医院呼吸内科有主任医师(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2人、主治医生2人、住院医生2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呼吸专委会委员1人,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临床经验丰富,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处于省内先进水平。科室配有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检测仪、呼吸机(包括全能呼吸机及BIPAP呼吸机)、光量子血疗仪、血液流变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开展各型肺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重度咯血等疾病的诊治。能开展纤支镜下电凝电切术、球囊置入术、气管支架置入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