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诊断与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腰腿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表现,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一般有三种因素,一是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硬脊膜等产生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流减少,影响神经管的营养,进一步增加水肿,从而增加了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性,但机械性的压迫并不是引起腰腿痛的唯一的原因;二是炎性反应,原因在于破裂的椎间盘会释放出许多化学刺激性物质,导致受累的神经根或脊神经节发生炎性反应,此时神经根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即使没有突出的髓核的直接压迫,也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三是背根神经节是机体内多种神经肽的制造场所和输送站,椎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关节囊部位富含神经肽,损伤时神经肽累物质释放,可直接刺激周围神经感受器引发疼痛。下肢痛一般是沿着神经根分布的区域放射的,因此称为根性痛。典型的根性痛是坐骨神经痛,发生的原因是椎管或根管病变压迫或刺激局部神经根所致,它有其特点就是椎旁压痛较为明显;各脊神经根所支配的感觉、运动及反射视节段不同均有明确的定位特征;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会加剧疼痛。疼痛除了放射痛外,还应该提一下反射痛和牵涉痛。反射痛也叫扩散痛,是当某一神经的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或损伤时,疼痛除向该分支的支配区而产生的疼痛。腰神经从椎孔发出以后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股神经和坐骨神经,后支支配腰背部的肌肉、筋膜和皮肤,如果腰背部的肌肉、筋膜有病损时,就可以影响到该神经的前支,在前支支配区腿部产生疼痛,此种疼痛是腰背部的病变反射到腿部,并不是腿部有病,也不是腰突症引起;放射痛可由于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传导束受到肿瘤、炎症、骨刺及突出的椎间盘等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时,沿着该神经向末稍方向传导,以至于远离病变部位的疼痛成为放射痛。腰突症引起的放射痛最为典型,也最常见。牵涉痛是由于内脏病变时刺激了内脏的痛觉传入纤维,通过交感神经干和交通支传入后根和脊髓,又将刺激转移扩散到该段脊髓和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筋膜等组织,从而产生疼痛、压痛和感觉过敏,弄清楚此种疼痛有助于疼痛性质的鉴别诊断。坐骨神经痛指的是沿着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所支配区域的疼痛,临床上腰突症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下腹痛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位腰椎间盘突出时,压迫了腰丛的第一、二、三腰神经根而出现这些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刺激了窦椎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也可以出现下腹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有少数病人只有腿痛而无腰痛,所以说并不是所有腰突症的患者都有腰痛。脊柱活动受限,腰部正常时,腰部的运动范围大致是前屈90°,后申30°;左右侧屈各为20°—30°;左右旋转各为30°。腰突症患者前屈后伸活动与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密切相关。如纤维环未完全破裂,腰椎取前屈位置,后伸受限;如果纤维环完全破裂,腰后伸受限同时腰前屈也受限;而出现腰椎侧突的患者,腰椎向凸侧弯曲受限。间隙性跛行,间隙性跛行本是腰椎管狭窄症的主要特征,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本身也会导致椎管狭窄,加上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由于在椎体后侧缘及关节突处出现增生的骨赘,容易继发腰椎管狭窄症,两者是单独的两种病,却可以相伴发生。下肢感觉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常伴有下肢麻木、下肢发凉、双下肢粗细不同等表现,有甚者还可出现下肢及会阴部感觉减退、还可导致大小便、性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也可导致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不过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多不是中央型,不会导致瘫痪,只有少数情况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突出巨大,尤其是髓核急性脱入椎管,压迫到椎管内的脊髓,导致脊髓损伤,才能致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因素:腰椎是人体中部联结胸廓与骨盆唯一的骨性结构,其功能首先是负重,上身的重量都经过腰椎的传递后经骨盆传到下肢。腰椎是各段脊柱中负重最大的部位,不仅维持体重,还能够完成各种体力劳动。腰椎具有生理性前凸,类似一根弹簧,同时配合椎间盘的弹簧垫作用,腰椎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冲从下肢转导而来的震荡,保护头颅和椎管内的脊髓免受损伤。脊柱上连头颅,上肢通过胸廓豁然肩胛骨与胸椎相连,人体能完成各种复杂姿势的动作,而且即使在负重的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平衡,腰椎在维持姿势的局部平衡调节作用非常重要。腰椎不仅仅具有对腰段脊髓和神经的保护功能,还和腹部肌肉和骨盆协同保护腹腔和盆腔内脏器。椎间盘是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3部分组成,软骨板和纤维环一起将胶状的髓核密封其内,具有联结上下两个椎体、保持椎节的高度、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缓冲震荡、保持椎间孔的大小,维持侧方关节突的一定高度等功能,椎间盘有维持脊柱的稳定性的作用。因为脊柱是由椎间盘和韧带将多个椎骨连接而成的,它的稳定性维持有懒于椎间盘、韧带所提供的内源性稳定与椎旁肌提供的外源性稳定。椎间盘可有效地缓解脊柱所受到的各种应力。在腰脊柱,位于后侧的骶棘肌与前侧附着于腰椎横突的腰大肌,以及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相互拮抗,以一个综合平衡力维持着腰段脊柱的稳定。这些肌肉远离脊柱的活动轴,收缩时能在脊柱同侧产生压力,对侧产生张力。双侧协调动作就可以抵消脊柱活动时造成的凹侧与凸侧结构的应力不平衡,从而保护整个结构系统免于损伤。随着年龄的增加椎间盘会发生退变,长期承重、吸烟及遗传因素与之相关。髓核中的蛋白多糖和含水量会逐年下降,当含水量减少后,弹力和张力减退,降低了抗负荷的能力,极易造成局部力学平衡失调,同时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也随之发生退变。纤维环各层胶原纤维间水分减少,纤维更新率降低,继而发生玻璃样变和钙化,脆性增加容颜断裂。软骨版退变后造成局部血供下降,软骨细胞营养障碍,软骨变薄、钙化,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破裂。因此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因素是力平衡失调及力平衡失调后造成的退变。腰椎是脊柱负重最主要的部位,随着体位的变化腰椎的负荷也随之变化,如人前倾坐位时腰椎负荷比直立时明显增大,如果前屈位提物,则不仅物体的重量,而且上身的重量也将在椎间盘上产生弯曲的力矩,腰椎的负荷要比直立提物时加大近两倍多,凡是能够使腰椎间盘内压增加的因素都能够使髓核突出,如自身的体重超标、负重、体力劳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用力过度或体位不正确或长期久坐等情况,这些外力长期作用于椎间盘,可致使椎间隙压力增高,引起髓核突出。吸烟者其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营养椎间盘的小细血管痉挛,椎间盘的营养供应减少而加速退变,吸烟可引起支气管痉挛或炎症而产生剧烈的咳嗽,使腹压增高,破坏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易引发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是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得出。感觉检查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位价值很大。过去没有CT、MRI时,常根据感觉检查辅助确定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例如第四腰椎、第五腰椎椎间盘突出压迫第五神经根,导致大腿及小腿外侧至足背部,包括踇指的感觉异常;第五、第一骶椎椎间盘突出压迫第一骶神经,小腿下三分之一后外侧、外踝和足的外侧,概括外三个足趾的感觉异常,以第五趾最明显。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神经根,导致其所支配的肌肉萎缩、肌力改变。突出的节段不同,发生萎缩、肌力改变的肌肉不同,可据此做出腰突症的临床诊断和定位诊断。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检查也是我们诊断腰突症和腰突症的定位经常做的检查,腰突症患者常因压迫神经根而导致反射异常,如第四神经根受压迫时,会出现膝反射减弱;当第一骶神经根受压迫,会发生跟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坐骨神经由第四、第五腰神经根和第一、二骶神经根组成,在椎管硬膜内及由根袖部至椎间孔均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由于椎间盘压迫神经根时神经根处于固定或半固定的位置,直腿抬高牵拉时,神经根难以向远端移动,从而诱发坐骨神经痛,此一检查为直腿抬高试验,为检查坐骨神经病变的常用方法,但某些椎管外因素如阔筋膜张肌或骶髂关节病变也会出现阳性反应,直腿抬高加强试验有助于鉴别,即在直腿抬高实验阳性时,将被抬高伸直的患肢放下约5°,疼痛消失后,将足背伸,患肢又出现疼痛为阳性,此时就可以确认坐骨神经有病变。如果腰椎间盘突出较大,压迫较严重或中央型腰突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那么健侧(对侧)直腿抬高实验也会出现阳性反应。此外较常用的检查方法还有肌力检查、屈髋伸膝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等等,利用这些简便易行的检查,结合详尽又有针对性询问患者的病史,尤其要针对发病的原因、发病的时间、发病后的症状变化、疼痛或麻木的具体部位及受体位变化的影响等进行了解。就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初步诊断。当然一个完整明确的诊断,少不了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方法,X线平片检查的意义在于可以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如正位片上腰椎侧弯征、椎间隙随着病情日久可出现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同时椎体边缘可出现各种形态的骨刺。在侧位片上,多数患者腰椎的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也是重要的征象,尤其是椎间隙前后不等宽,脱出的髓核钙化可在侧位片上显示。更重要的是X摄片能够排除其他一些腰椎疾患,如结核、肿瘤和腰椎滑脱等。有进一步检查必要的,建议进行CT或者MRI检查,CT中文全称是计算机体层摄影,年后开始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的检查,腰椎CT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及硬脊膜受压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显示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的情况,对腰突症的诊断率达80%~92%。而螺旋CT缩短了X线扫描的时间,可以重建任意层面的图像,大大地提高了三维与多平面重建图像的质量,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提高到90%~99%。MRI比CT的检查更好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率在99%以上,MRI可以清晰地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对椎管内肿瘤、结核及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更有帮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前面关于腰突症的发病原因里已经叙说过脊柱的稳定性维持有懒于椎间盘、韧带所提供的内源性稳定与椎旁肌提供的外源性稳定。当椎间盘的压力超负荷造成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继发神经根压迫部位的肌肉、韧带的挛缩,与突出物、神经根产生炎症反应、粘连、瘢痕、堵塞,加重局部高压,不断释放致痛物,增加疼痛的敏感性,从而产生和加重腰腿痛。腰突症不是椎间盘一个病变点的孤立的病灶,而是腰部整个稳定系统的力学平衡失调的病理表现。治疗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有效解除局部的压迫;松解粘连、瘢痕与堵塞;消除局部的炎症、水肿;恢复腰部正常的静态与动态的力学平衡。能不能恢复腰部正常的静态与动态的力学平衡是治疗的关键。治疗腰突症的方法很多,以往对腰突症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两大类。非手术的治疗目的是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部分吸收或回纳,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其炎性水肿的消退,从而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传统中医对腰突症的保守治疗方法比较多如中药口服、针灸、按摩推拿正骨手法、卧床休息等;西医主要采用局部封闭、药物注射等。手术疗法适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病人,手术方法包括后路开窗突出髓核摘除术、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药物髓核消融术、椎间盘切吸术等。无论是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都不能为治疗而治疗,最理想的治疗如能够符合前述的能够恢复腰部正常的静态与动态的力学平衡治疗方案,即是最佳的选择。小针刀疗法,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以其特殊的疗效证明了是目前治疗腰突症最佳的疗法。小针刀疗法以其特殊的亦针亦刀的器具,可以直达病所,通过对粘连瘢痕组织的切割松解,对腰部软组织的关键病变点进行疏通调节,以恢复局部的力学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小针刀疗法不仅适用于单独的腰突症,也适用于腰突症伴发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复发的病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经过循序渐进的治疗完全可以治愈。治疗应从缓解症状、治愈直到康复,不同的病理类型、不同的发病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患者自己也应该积极配合医师治疗,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疾病不指望一蹴而就,更需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积极康复、防止复发是能否根治的关键。在治疗期间,腰突症患者应当停止工作,绝对卧床,才能增进治疗效果,提高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间,应避免长途驾车坐车、长期伏案工作;避免长期蹲位、坐位或弯腰状态下从事劳动;应避免身体较长时间处于前倾状态下工作;要避免长期居住或工作于潮湿及寒冷的环境;女性应该避免穿着高跟鞋;应该均衡营养,避免身体过度肥胖。医疗体操是腰突症基本痊愈后的一种简单的锻炼方法,目的是帮助松解粘连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更好的康复;加强腰背即力量,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简单的体操有:爬行疗法、俯卧撑、抱膝触胸、五点支撑法等,在较多的体育项目中,游泳运动较为适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它剧烈的运动项目应该尽量避免,切不可盲目坚持运动。









































白癜风防治专项援助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cs/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