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患者人数超过万,其得病率随国家和地区不同而异。世界各国哮喘得病率也相差差异,从0.3%~9.2%。约半数哮喘患者于12岁之前起病,老年人也易患本病。许多患者的病程长达10几年至几十年。支气管哮喘已成为患者家庭和全社会的一个沉重的负担。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哮喘得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哮喘也已引发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2]。
1.哮喘的定义[1,2,3,4]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性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如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这类慢性炎症致使气道高反应性(AHR)、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发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减缓或经医治减缓。
年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策略)认为,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为特点的异质性疾病;根据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和多变的呼气性气流受限等呼吸症状病史,可以确立哮喘的诊断。哮喘的触发因素包括:运动,变应原或刺激物暴露,天气变化,或呼吸道感染。
2.哮喘的病因与病发机制[1]2.1变态反应学说尘螨、花粉、真菌等外源性变应原进入特应症患者体内,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的IgE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这些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并与IgE抗体结合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白三烯(LTs)、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等许多炎症介质。这些介质引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分泌增多、微血管渗漏、粘膜水肿,使支气管腔狭窄,致使了速发相哮喘。过敏性哮喘病发与外源性变应原吸入密切相干,患者血清中高水平IgE支持这1学说。
2.2神经-受体失衡学说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中,神经-受体的正常平衡被打破;主要是收缩气道平滑肌的α受体、M1和M3受体功能等增加,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受体、M2受体等功能不足;结果致使哮喘患者的气道对各种免疫和物理、化学剌激因子出现气道高反应性(AHR)的构成。
2.3气道炎症学说气道炎症学说是近年来共鸣的最重要的哮喘病发机制,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气道炎症(AAI)。外源性过敏原使肥大细胞脱颗粒所释放出的炎性介质引发速发相哮喘反应,同时其中的炎症介质LTs、PAF和ECF等进一步吸引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到气道并活化,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使气道粘膜上皮破坏、微血管渗漏、粘膜水肿、腺体分泌增加,致使更加持久的迟发相哮喘。
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是致使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和蔼道弥漫性、可逆性阻塞的病理基础。不同类型、不同病期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支气管哮喘均存在AAI,只是程度不一而已。
2.4其它机制感染主要与呼吸道的病毒感染有关,部份哮喘患者的病发与鼻窦炎有关。
药物许多药物都可引发支气管哮喘,其病发机制不尽相同。常见的可引发哮喘的药物是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解热镇痛药和含腆造影剂。
运动很多青少年患者的哮喘症状发生于运动后,以冷天户外跑步时最易发生,被称为运动性哮喘(EIA)。机制不明,可能与运动中的过度换气,使气道内的水份和热量大量散失有关。
遗传约2/3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这类遗传偏向称为特应症。已知支气管哮喘属于多基因遗传,其遗传度乃至可高达80%以上。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在支气管哮喘的病发中均起侧重要作用。
胃食管反流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人群;部份哮喘病例的病发与本来存在的胃食管反流有关,通过抗反流医治可控制或减轻哮喘症状。
心理因素部份哮喘患者的症状与焦虑、震怒或惊骇等情绪有关,因此有人把本病归人"心因性疾病"。但是,心理因素仅仅是诱因,而不是独立的病发机制。
3.年GINA中哮喘表型[4]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疾病进程。通常根据人口学、临床和/或病理生理特点进行哮喘表型分类;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可采用表型指点的医治方法。
简明处方资料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简明处方资料
[适应症]医治支气管哮喘。可替换或减少口服类固醇医治。建议在其他方式给予类固醇医治不适合时运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用法用量]使用方法详见“如何使用普米克令舒?”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如果产生哮喘恶化,布地奈德每天用药次数和(或)总量需要增加。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应经适合的雾化器给药。根据不同的雾化器,病人实际吸入的剂量为标示量的40~60%。雾化时间和输出药量取决于流速、雾化器容积和药液容量。对大多数雾化器,适当的药液容量为2~4毫升。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在储存中会产生一些沉积。如果在振荡后,不能构成完全稳定的悬浮,则应抛弃。
起始剂量、严重哮喘期或减少口服糖皮质激素时的剂量:
成人:一次1~2mg,一天二次。
儿童:一次0.5~1mg,一天二次。
保持剂量:
保持剂量应个体化,应是使病人保持无症状的最低剂量。
建议剂量:
成人:一次0.5~1mg,一天二次。
儿童:一次0.25~0.5mg,一天二次。
[不良反应]
在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医治的儿童患者中曾报告过以下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于3项在美国进行的双盲,安慰剂对比临床研究,总计名年龄在12个月到8岁患者(其中12个月至2岁患者98名,2至4岁患者22名,4至8岁患者名)接受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逐日0.25到1mg,为期12周)或安慰剂的医治。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性质与安慰剂组相当。样本中含有例男性患者和例女性患者。患者报告的发生率≥3%的不良事件有呼吸系统感染鼻炎、咳嗽、中耳炎、病毒性感染、念珠菌病、胃肠炎、呕吐、腹泻、腹痛、感染、鼻出血、结膜炎、皮疹等。
在最少一个药物医治组中发生率在3%或3%以上的,且其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组发生率相当或低于安慰剂组的所有不良事件:发热、鼻窦炎、疼痛、咽炎、支气管痉挛、支气管炎和头痛。
[忌讳]对布地奈德或任何其它成份过敏者。
[注意事项]
运动员慎用。
服类固醇停药期间,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口服类固醇撤药相干的症状,如关节和/或肌肉痛、疲倦及情绪低落,即便他们的呼吸功能能够得到保持乃至出现了改良。由于布地奈德能够进入循环系统,特别在较高剂量时还可能出现全身活性,因此当服用超过推荐剂量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时(参见[用法用量]),或在医治中未滴定至最低有效剂量的情况下,可能出现HPA抑制的情况。由于个体对皮质醇生成的影响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医师在处方布地奈德混悬液时应斟酌此信息。
由于吸入类固醇存在全身吸收的可能性,应当对接受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医治的患者出现的任何全身类固醇作用进行视察。术后或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周密的视察。在医治期间,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一些全身类固醇医治的作用,如肾上腺功能亢进,骨密度下降,和肾上腺抑制,特别是用较高剂量医治时。如果出现此类变化,应逐步减少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的用药,此撤药方案符合公认的哮喘症状管理程序和全身类固醇的减药策略。
(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详细处方资料备索)
如向阿斯利康中国报告不良事件,请通过以下方式沟通
邮件:DrugSafety
astrazeneca.
白斑治疗白癜风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