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物服用相关名词定义
“必要时服”多为胃肠解痉药和退热药;
“即刻服”则是指疾病发作时马上服用,如硝酸甘油含片;
“定时服”则是指每隔一定时间给药;
“半空腹服”则是指在两餐之间服用;
“晨服”则是指清晨起来服用;
2服药的注意事项
2.1口服药使用前应注意
患者在服药前应首先看清药品是否在有效期内,以免误服失效药品。还有应检查药品是否有霉变、虫蛀、变色、潮解等现象。
服药的注意事项
2.2注意饭前与饭后
前与后虽一字之别,临床上大多不注意该药是饭前还是饭后,但服药的效果却不同,达不到临床治疗目的,延长了患者的疾病治愈时间,有时反而增加了药品的不良反应。
2.3注意吞服与嚼服及含服
吞服是完整的药物用温开水送服到胃,让药物在胃中或肠中吸收。
嚼服是药物经口腔咀嚼,让药物在口腔、胃中迅速吸收。
含服是药物通过舌下腺或口腔黏膜吸收起全身作用或在口腔中溶解覆盖在口腔黏膜上起作用。
2.4注意同服与分服
同服与分服应严格加以区别,如培菲康为活菌制剂,如果把培菲康和抗生素同时服用,培菲康就不能发挥药效。若让患者饭前1小时服用抗生素,饭后1小时服用培菲康,这样分服就能更好地发挥药效。西沙比利和维生素B2同服,因西沙比利是胃动力药,促进胃和十二指肠的排空,而维生素B2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食物又促进药物的吸收。所以两者不能同服。
2.5忌烟
服药后的30分钟内都不能吸烟。香烟烟雾中含有大量烟碱(尼古丁),能增强肝脏氧化酶的活性,加速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和清除,使药效降低或副作用增强。吸烟使抗心绞痛药物、β受体阻滞剂、氨茶碱、镇静剂等药降低疗效。
2.6酒会增加和诱发多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乙醇在中医理论中能驱风湿,增进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增强药物作用,但乙醇还有具抑制中枢、扩张血管、增强肝药酶活性的作用,乙醇本身又是一种药酶诱导剂,因此它在和中西药并用时往往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乙醇不但包括单纯的饮酒,还包括一些酊剂和药酒,以及其他含醇制剂等。服用头孢类药物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可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医护人员提醒病人及其家属,应用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做治疗时、且停药7日内,禁饮酒。
2.7送服时需要的水量也不尽相同。
2.7.1中药冲剂用毫升水冲服
中药冲剂是在中医汤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水冲开后即相当于煎好的汤剂,所以我们需要参照煎制汤药的方法。煎药时,每付中药煎两次,每次煎—毫升,混在一起分两次服下。所以,饮用中药冲剂每次用水毫升就可以了。
2.7.2胶囊至少毫升水一般的口服剂型,例如大部分片剂,通常用—毫升水送服即可。用水太多会稀释胃液,加速胃排空,反而不利于药物的吸收。胶囊是由胶质制成的,遇水会变软变黏,服用后易附着在食道壁上,造成损伤甚至溃疡,所以送服胶囊时要多喝水,以保证药物确实被送达胃部,因此饮水量应不少于毫升。并且,咽下时应稍稍低头,胶囊会更顺利地服下。
2.7.3特殊药物需水量更大另外,一些对消化道有刺激的药物,例如四环素类药物等,不论剂型如何,均要加大送服的水量,以减轻对消化道的刺激。
还有些药物的代谢过程比较特殊,服用期间也需要饮用较多的水。
2.8五类药不宜碰热水
用白开水送服药物是个常识,但有些人喜欢用50—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服药。殊不知,部分药品遇热后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进而影响疗效。
2.8.1助消化类
如胃蛋白酶合剂、胰蛋白酶、多酶片、酵母片等,均含有助消化的酶类。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遇热后会凝固变性。
2.8.2维生素类
例如其中的维生素C不稳定,遇热后易被还原、破坏,而失去药效。
2.8.3止咳糖浆类
急支糖浆、复方甘草合剂、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是将止咳化痰成分溶于糖浆或用浸膏配制而成的一类药物。患者服用后,糖浆或浸膏覆盖在病变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便于快速控制咳嗽,缓解症状。如果用热水冲服,更易降低糖浆的黏稠度,影响保护膜的疗效。
2.8.4活疫苗
如小儿麻痹症糖丸,含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服用时应当用凉开水送服,否则疫苗灭活,不能起到免疫机体、预防传染病的作用。
2.8.5含活性菌类
乳酶生含有乳酸活性杆菌,整肠生含有地衣芽孢杆菌,妈咪爱含有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培菲康含有嗜酸乳酸杆菌、粪链球菌和双歧杆菌。此外,酵母片、丽珠肠乐等药物均含有用于防病治病的活性菌。遇热后活性菌会被破坏。
3错误的服药方法
口服给药是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要想使药物顺利到达胃肠道,发挥药物的疗效,应纠正以下几种错误的服药方法。
3.1干吞强咽药物
服药时不用开水送,干吞强咽,可能会粘附在食管壁上或滞留在食管的生理狭窄处,食管内的粘液可使药片的表面而部份溶解,以致药物在某一局部浓度过高,对粘膜组织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
3.2躺在床上服药
躺在床上服药,不论喝多少水,都只有一部分药片进胃内,多半在食管中溶解,既对食管有害,又不能完全发挥药效。
3.3捏鼻子喂药
很多家长常用捏孩子鼻子迫其张口的方法喂药,患儿的鼻子被捏,只用嘴巴呼吸,这时药物容易呛进气管和支气管,轻则引起剧烈咳嗽,重则发生吸入性肺炎或药片堵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
3.4缓释、控释制剂(片、胶囊、双层片)咀嚼或研碎或掰开或溶于水后服用缓释、控释制剂一般含量较大,药物突然大量释放,易造成毒副作用;破坏药物的长效目的。
3.5将胶囊剂拆开服用
如果将胶囊内的药物倒出后服用,就可能出现由于药物味苦、难闻,或刺激口腔粘膜、胃粘膜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等现象,或者药物被胃酸破坏,需要肠溶的药物却在胃中溶解,不能很好地被吸收,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6糖衣片、肠溶片等—研碎服、分割服或溶于水后服用
不合理原因:造成包衣破坏,达不到包衣目的;有些肠溶药物在胃中释放遭破坏,疗效降低;有些肠溶药物在胃中释放,对胃有刺激性。
3.7口含片吞服或溶于水后服用
如华素片吞服治疗咽喉炎,硝酸甘油含片吞服治疗心绞痛。不合理原因:大多数口含片在胃肠道吸收缓慢或不吸收;有些药物有首过效应,吞服后,造成血药浓度下降;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大大下降,疗效降低。
3.8普通片剂阴道用
如阴道给予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非泡腾片)。不合理原因:普通片不含泡腾崩解剂,崩解困难,疗效低;某些普通片中含有的辅料刺激阴道。
3.9用果汁、茶水或牛奶送服药
果汁中含有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胃肠吸收。有些药物在酸性环境中副反应增强。某些碱性药物更不能与果汁同时服用,因为酸碱中和会使药性大减。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鞣酸等,这些物质可与药中成分发生反应,使药物失效,产生不良后果。牛奶中含蛋白质、脂肪酸较多,可在药片周围形成薄膜将药物包裹起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同时,牛奶及其制品中含有较多的钙、磷酸盐等,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生成难溶性盐类,影响疗效。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