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血性心力衰竭

韩旭

医院主任中医师,省名中医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发展之十三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一、概述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由于心功能异常,以致在适量静脉回流情况下出现异常水、钠潴留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心排血量减少和体、肺循环淤血。

中医早在《内经》中提出的“心胀”之病与心力衰竭表现甚和;《金匮要略》提出“心水”病名,其记载的临床表现与心力衰竭的十分相似。中医学中有关本病的论述,分别见于“心悸”、“胸痹”、“喘证”、“水肿”以及“虚劳”等病症之中。

二、发病机制

(一)病因病机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其基本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亏损为本,虚则心脉鼓动无力,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而致血瘀、水饮为患,或夹寒、热、痰浊诸邪,此乃虚中夹实、本虚标实之证。分证病机如下:

1.虚劳脏衰素体禀赋虚弱,久病脏腑虚衰,或劳倦过度,正气受损,致心肺气虚,脾肾阳虚发为心衰,表现呼吸短促,气短乏力,心悸喘咳,水肿腹满,畏寒肢冷等。

2.复感外邪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君受邪,血脉失运;或久病及心,心脏衰弱,复因外邪侵袭,发为心衰,可出现烦躁心悸、喘促不宁、不能平卧等水气凌心症状。

3.痰阻水停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衡,水留于中为痰饮;溢于肌肤为水肿;水在心肾,心下坚筑,浮肿短气,心下悸;水在肺肝,咳吐涎沫,喘促不宁,胁下支满。

4.瘀血阻滞心气不足,血脉不畅,痰阻血瘀,气结血瘀,瘀阻经脉,痹阻脉道,阻于心则为心悸,壅塞胁络,日久为癥积、痞块。

5.脏腑功能失调心气不足,则行血无力,血瘀水停,水困阳弱,则心阳亦虚,阳虚无以制水,则水饮凌心。另外,水降于肺,制于脾,统于肾,故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气化失司,则水湿停留,甚至水气凌心。

(二)病理机制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当基础心脏病损及心功能时,机体首先发生多种代偿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血液动力学改变根据Frank-Starling定律,虽心室充盈压的升高,使心肌纤维牵张,一定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搏排血量相应增加,心功能增强。随心室充盈压的进一步增加,心室扩张,舒张末压力增高,相应地心房压、静脉压也随之升高,待后者达到一定高度则出现肺或腔静脉淤血。

2.神经体液机制当心排血量不足时,心房压力增高,神经体液机制进行代偿。

(1)交感儿茶酚胺系统心力衰竭患者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作用于心肌β1肾上腺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率,以增加心排血量。但与此同时,因周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量减低,从而RAS被激活。一方面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调节血流再分配,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供应;同时促进醛固酮分泌,使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对心力衰竭起代偿作用。

(3)心钠素心钠素主要由心房合成和分泌,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心力衰竭时分泌增加,严重心力衰竭或转为慢性心力衰竭时,反而减少。

(4)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由下丘脑分泌,心力衰竭时分泌增多,具有缩血管、抗利尿、增加血容量作用,过强的作用可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

(5)缓激肽其生成增多与RAS激活有关,产生一氧化氮有强大的扩血管作用。

3.心肌重构心肌重构是由于心肌细胞肥大、纤维细胞增殖,从而导致心肌肥厚,蛋白结构改变,心肌兴奋-收缩失调。在心肌肥厚初始阶段起有益的代偿作用,以后因心肌肥厚不足以克服室壁应力而进行性扩大,伴功能减退,最后发展为不可逆性心肌损坏的终末阶段。

三、临床表现

(一)左心衰竭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1.症状(1)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最早出现和最重要的症状,最初仅发生在重体力劳动时,以后在休息时亦可发生,有的则表现为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出现心源性哮喘;(2)咳嗽、咳痰、咯血,痰常呈白色泡沫浆液性,咯血丝痰或粉红色泡沫痰,亦可大量咯血;(3)其它:乏力、疲倦、头昏、心慌是心排血量减少,血液灌注不足的表现。

2.体征除原有的心血管疾病体征外,还有心脏浊音界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伴有抬举感,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心尖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急性左心衰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的典型体征。

(二)右心衰竭以体静脉淤血的表现为主。

1.症状由于内脏瘀血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区胀痛、少尿等。

2.体征(1)心脏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时若右心室显著扩大形成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可有收缩期杂音;(2)颈静脉怒张和/或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3)肝肿大,有压痛;(4)下垂部位凹陷性水肿;(5)胸水或腹水;(6)紫绀。

(三)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特点

1.心血管系统的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

2.易发生心律失常;

3.易发生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如脑梗塞、低氧血症、肾前性氮质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可做出诊断,一般将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右心衰竭的颈静脉怒张、肝肿大、下垂性水肿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二)鉴别诊断

1.支气管哮喘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称之为“心源性哮喘”,应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或慢性心瓣膜病史,后者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前者发病时必须坐起,重症者肺部有干湿性啰音,甚至咳粉红色泡沫痰,后者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2.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时,由于腔静脉回流受阻同样可以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表现,应根据病史、心脏及周围血管体征进行鉴别,超声心动图可得以确诊。

3.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应与慢性右心衰竭鉴别,除基础心脏病体征有助于鉴别外,非心源性肝硬化不会出现颈静脉怒张等上腔静脉回流受阻的体征。

五、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辨证与治疗要点

(1)辨阴阳气虚:本病以心气亏虚为本,临证以气虚、阳虚多见。心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动则尤甚,自汗出;气虚可发展为阳虚,除心气虚症状外,尚表现为形寒肢冷等症;而阴虚者或因病久不愈,阳损及阴,或因久用温阳之药耗伤阴分,表现为心悸难平,烦躁不安,舌红少苔等。临床上常兼而有之,又当辨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2)辨水肿、血瘀:本病以血瘀、水肿为标实。血瘀表现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颈脉怒张,胁下痞块等;水肿常属阴水,多从下肢开始,波及胸腹,产生胸、腹水,长期卧床者亦可在背部、臀部出现水肿。

(3)辨脏腑:本病病位虽在心,但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水病在肺者多有咳喘、气短;水病在脾者常有腹胀、纳呆、乏力;水病在肾者可见腰痛、尿少、肢冷等。因此,辨证时除注意心脏外,还要注意是否有他脏受损,根据脏腑不同配合宣肺、健脾、温肾之法。

补气、活血、利水乃治疗本病之要法。本病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为标。治疗本病首先强调补益心气,或温阳益气。同时也需活血化瘀、或益气化瘀,温阳化瘀,以减轻瘀血征象;利水化湿,或益气利水、温阳利水、化瘀利水、宣肺利水、泻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以消除水肿。本病病程较长,久病及肾,致肾气不足,故缓解期宜补肾固本,扶助正气。

2.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型

①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则加重,神疲乏力,头晕,少寐,自汗盗汗,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②证候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活动则加重;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不上荣则头晕,血不养心则少寐;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自汗;阴虚内热逼液外泄则盗汗;阴虚则舌红,脉细数;气血不充故舌淡红,脉细而无力,脉气不相顺接则脉结代。

③治法:益气养阴

④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药用:党参(或人参)、炙甘草、麦冬、玉竹、五味子、白芍、丹参、赤芍。

⑤随症加减:若阴虚甚者,加北沙参、玄参、女贞子;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丹皮;肢体水肿明显加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

(2)气虚血瘀型

①症状:心悸气短,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胸胁满闷,胁下痞块或有水肿,咳喘,纳差腹胀,舌黯有紫斑,脉细涩或结代。

②证候分析: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内停,则见心悸气短,面色晦黯,口唇青紫,胸胁满闷,胁下痞块;寒水泛滥而为水肿,上凌心肺而为咳喘,留于肠胃则纳差腹胀;舌黯有紫斑,脉细涩或结代皆为血瘀之征。

③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④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等。

⑤随症加减:若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炙甘草;阳气不振者,加桂枝;瘀血久积不去者,加水蛭、虻虫;肢体肿甚者,加车前子、泽兰、泽泻。

(3)痰饮阻肺型

①症状:心悸气短,痰涎上涌,喘促不得卧,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胁胀,脘腹痞满,肢体水肿,舌淡,苔白,脉细数。

②证候分析:阳气虚衰日久,诸脏俱亏,水湿不化,水邪泛溢为病。水饮上凌心肺见心悸气短,痰涎上涌,喘促不得卧,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水流胁下则胁胀;停留胃肠则脘腹痞满;水溢肌肤则肢体水肿;舌淡,苔白为痰饮之征,脉细数为本虚之象。

③治法:泻肺逐饮。

④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和泻白散加减。药用:葶苈子、大枣、炙甘草、地骨皮、桑白皮、北五加皮、大腹皮、厚朴、杏仁、车前子、泽泻。

⑤随症加减:若脉细数无力,加人参、黄芪;若气喘严重,面色青灰,张口抬肩,心悸不宁,烦躁冷汗,小便量少,四肢厥冷,脉沉细欲决,加人参、附子、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

(4)阳虚水肿型

①症状:心悸,畏寒肢冷,腰酸尿少,大便溏泄,面色苍白或见青紫,全身水肿,舌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结代。

②证候分析:心之阳气虚弱,鼓动无力,故心悸;脾肾阳虚,故畏寒肢冷,腰酸,大便溏泄;心阳虚衰,不能下达于肾以温阳助膀胱气化,则寒水泛滥而为身肿,尿少;面色苍白为阳虚之征,青紫为水湿之象;气虚不能上承则舌胖大,舌质淡,苔薄白;阳虚脉行不畅则脉沉细或结代。

③治法:温阳利水。

④方药:真武汤和五苓散加减,药用:炮附子、干姜、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葶苈子、益母草等。

⑤随症加减:若阳虚甚者,加肉桂;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血瘀明显者,加丹参、桃仁、川芎;肾不纳气者,加蛤蚧、紫河车、胡桃肉;兼咳嗽、痰黄而稠者,加桑白皮、鱼腥草、川贝母。

3.中成药充血性心力衰竭属内科重症,在急性发作期可选用下列措施,必要时应用西医治疗。

(1)心宝丸:温补心肾、益气助阳,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心肾阳虚,心脉瘀阻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口服,一次2丸,每日3次。

(2)参附强心丸:益气助阳,强心利水。用于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喘促、面肢浮肿等症,属于心肾阳衰者。口服,一次2丸,每日3次。忌服大量钠盐。

(3)配合选用生脉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等静脉滴注。

4.针灸

(1)体针:主穴取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神门。呼吸困难配气海,太渊,乏力配中脘、阳陵泉、水分、肾俞、气海、复溜。手法平补平泻,每日一次,20次一疗程,每一疗程间隔5~7天。

(2)耳针:主穴取心、皮质下、神门、内分泌、交感,水肿重者加肾、脾;胸闷加肺、胸。手法:每次取3~5穴,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两耳交替,10日为一疗程。

5.其他疗法

(1)推拿:采用柔和的向心性按摩,对早期轻度心衰有一定疗效。

(2)气功:适用于早期轻度心衰患者,开始可练精功,取盘坐式或靠位式,症状减轻后,可练床上十六段锦或保健功,对于有一定气功功底的心衰患者可练大小周天或虚明功等。

(3)药膳:①黄芪粥:黄芪20g,粳米50g,红糖适量,同煮粥。有益气利水之功,适用于心衰属气虚水停之证。②赤小豆炖鲤鱼:赤小豆50g,鲤鱼~g,煲炖熟烂后服食,用于心衰水肿。

(二)西医治疗

1.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2)吸氧:高流量鼻管给氧,流量4~6L/min。

(3)吗啡:5~10mg静脉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并扩张小血管。必要时每隔15分钟重复一次,共2~3次。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4小时后可重复一次。

(5)血管扩张剂:如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

(6)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0.4~0.6mg静脉注射,2小时后可酌情再给0.2~0.4mg。

(7)氨茶碱:0.25g稀释后静脉推注,10分钟内推完。

2.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因。

(2)减轻心脏负荷:①休息②控制钠盐摄入③应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④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硝普钠。

(3)增加心排血量:①洋地黄类:如地高辛、西地兰;②β受体激动剂: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③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氨力农等。

(4)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药物: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苯那普利等;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5)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六、调护与预防

(一)积极治疗各种原发性心脏病,是预防心衰的根本措施。

(二)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心脏的代偿能力。

门诊地点:医院门诊三楼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六上午,周四下午









































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对白癜风的影响
治疗白癜风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by/6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