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的定义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和外科、内科一道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简单的讲,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其特点是创伤小、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和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介入治疗=不用开刀的手术。
一、对于需内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内科治疗优点在于:
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减少药物副作用。
二、对于需外科治疗类疾病,介入治疗相对与外科治疗优点在于:
1、它无需开刀,术后恢复快,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治疗方式,仅在大腿根部。
2、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对身体的干扰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正常器官。
3、对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的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尽量把药物局限在病变的部位,而减少对身体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
4、介入治疗只需要局部麻醉,副作用小,更加适合年老,体弱的患者。
5、手术成功率高,死亡率低,根据相关统计,目前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0%而死亡率几乎为零。
正由于以上诸多优点,许多介入治疗方法成为了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间盘突出症、动脉瘤、血管畸形、子宫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甚至取代或淘汰了原来的外科手术。
介入医学按照治疗领域分为血管性介入和非血管性介入两大类。
一、血管性介入
1、全身各部位血管造影及其与其他影像设备结合的侵袭性影像诊断。
2、各类肿瘤的药物灌注:如肝癌、肺癌、食管癌、肾癌、胰腺癌、各种转移性肿瘤及妇科肿瘤、骨肿瘤等。
3、血管栓塞:如出血血管、肿瘤血管、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肝血管瘤、子宫肌瘤、宫外孕、脾动脉栓塞治疗等。
4、血管成形:如血管狭窄的球囊扩张、血管闭塞性疾病球囊扩展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成形及激光、旋切成形等。
二、非血管性介入
1、经皮穿刺抽吸、引流:囊肿、脓肿、血肿、积液和梗阻性黄疸、肾盂积水等的治疗。
2、管道狭窄的成形:如气管支气管、食管、胃肠道、胆道、尿道、输尿管及吻合口狭窄/瘘的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成形;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等。
3、经皮穿刺活检:实质脏器病变的穿刺采取组织、病理学标本。
4、经皮穿刺治疗:通过穿刺注入药物或施加物理、化学因素治疗肿瘤或治疗疼痛,结石处理等,如肝癌、肺癌、肾癌、转移性肿瘤、骨肿瘤等的局部射频消融术、放疗粒子植入术。
分享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