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CT筛查肺癌仍有争议,CT仍是筛查周围型肺癌,降低肺癌死亡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然而,中央型肺癌不易被现代的放射学方法发现,无论鳞癌还是腺癌等,均有早癌包括原位癌和癌前病变。
1自荧光支气管镜(AFB)自荧光支气管镜在我国起步稍晚,在欧美、日本应用广泛。需要做该项检查的人群包括:痰细胞学发现有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或6个月内胸片无病灶但怀疑有癌变;20岁前开始吸烟,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吸烟年数超过20年,近期又有久治不愈的咳嗽、咯血和胸痛等;高度怀疑肺癌,为确定病变部位,以指导活检;早期肺癌术后,怀疑复发;为监测气管内肿瘤的治疗效果,以指导腔内肿瘤治疗定位。
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查是利用细胞自发性荧光和电脑图像分析技术开发的一种新型支气管镜,可使气管镜对肺癌及其癌前病变早期定位诊断的敏感性显著提高,是对传统的支气管镜技术的重大突破。其技术原理为在蓝色光线的照射下,支气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和微小浸润癌会产生比正常组织稍弱的红色荧光和更弱的绿色荧光,使病变区呈红棕色,而正常区呈绿色,借助电脑图像处理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及其范围。多中心和随机对照研究已经证实了自荧光支气管镜发现原位癌的用途。因此,鉴于自荧光支气管镜发现癌前病变的高敏感性,进行AFB检查可作为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手段,尤其是中央型肺癌。
自发性荧光支气管镜术前准备同普通气管镜检查,即先用普通气管镜检查气管-支气管,发现异常后切换至自发性荧光系统,总体检查时间约5-15分钟。检查过程不需特殊用药,所用激光不会产生灼伤,无严重并发症。对异常病变的探查直径最小可至1mm,其阴性预测值高于0.85,对中度异型增生以上的癌前病变确诊几率较高。每个患者诊断率可提高37%-75%,每个活检区诊断率可提高25%-67%。
常规支气管镜图像
荧光支气管镜图像
2支气管内超声有助于早期肺癌分期的诊断方法支气管内超声(EBUS)可发现CT不能发现的支气管内肿瘤。早期肿瘤的病理解剖定义是肿瘤没有超过黏膜下。当黏膜改变时,甚至当黏膜似乎完整时,EBUS可发现改变后的声解剖学结构,有时还可发现肿瘤黏膜下浸润。此外,EBUS可以检查肿瘤的浸润程度,并对原位癌进行治疗。一项来自日本的研究显示,EBUS正确检查出24例肺癌患者中23例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敏感性特异性均较CT明显增高。对其中18例早期NSCLC或9例原位癌患者进行了光动力疗法,在其后32个月的随诊中,均未发现有肿瘤的复发。
一个随机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荧光纤支镜和EBUS结合使用能明显提高支气管壁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水平。进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将致力于对比EBUS与常规方法,并改进包括多普勒声解剖学、组织计算分析并加活检。随着多方面研究的深入开展,未来EBUS有可能成为常规操作,为诊断和介入纤支镜提供重要帮助。
3荧光共聚焦显微镜(FCFM)尽管自荧光纤支镜能更多地发现支气管内早期肿瘤,但其特异性仍较低,有报道认为只有25%~50%。因此近年来又发展了荧光共聚焦显微镜(FCFM),通过将1mm的纤维光学探头装入支气管镜的工作通道,获得活组织的显微镜图像。使用这项技术可以获得实时无创的组织学图像,即“光学活检”,可提高支气管镜活检的阳性率,并避免不必要的活检和重复操作。FCFM的信号主要来自于基底膜区的弹性蛋白成份。已有体内试验证明,FCFM准确诊断了22例支气管化生或者发育不良患者中的19例,准确发现了全部5例原位癌患者和2例浸润性癌患者。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与支气管镜联合检查,可以在组织损伤最小的条件下,观察到与癌前期病变有关的支气管基底膜的变化,甚至是原位癌。这项技术同时也可以用于观察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气道重构。
纤维共聚焦荧光显微内镜技术是应用共聚焦显微镜成像原理,对支气管黏膜结构进行扫描,通过非破坏性方式将组织切成薄的光学断层,获得活组织显微图像,然后利用计算机将断层图像综合成三维图像,实时观察活组织的变化,用以诊断早期黏膜病变,并利用特定波长激光激发组织的荧光特性,判断病变性质。无创获得气道黏膜层高度放大的横切面图像,有助于内镜下组织学诊断并指导靶向活检(光学活检),在电子内镜检查同时观察黏膜表面及黏膜内组织学结构,对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特异性强。这项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将引领世界内窥镜的发展进入激光显微内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