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咳痰
(1)适应症:神志清醒能咳嗽的病人。
(2)方法:病人尽量取坐位或立位,先进行5~6次深而慢的腹式呼吸,于深吸气末屏气3-5s(腹部上抬,膈肌完全下降),然后缩唇缓慢呼气(胸廓下部和腹部下陷),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s,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张口咳出痰液。
2.气道湿化
(1)适应症: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和排痰困难者。
(2)方法:包括湿化治疗和雾化治疗两种。常用湿化剂:蒸馏水、生理盐水、低渗盐水(0.45%,较常用)。常用雾化药物:痰溶解剂(如沐舒坦)、平喘解痉药(特布他林、复方异丙托溴铵)、抗炎药(布地奈德)等,可起到祛痰、消炎、止咳、平喘的作用。
(3)注意事项:①防止窒息;②避免湿化过度:雾化量不宜过多(30~50ml),雾量要适中,雾化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③控制湿化温度:一般35~37℃,温度过高可灼伤呼吸道和损害气道粘膜纤毛运动;温度过低可诱发哮喘和寒战;④防止感染;⑤避免降低吸入氧气浓度:可提高吸氧浓度或用氧气驱动的喷射式雾化吸入。
3.胸部叩击
(1)适应症: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的病人。
(2)禁忌症: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有病理性骨折史、咯血及低血压、肺水肿等
(3)方法:病人取侧卧位或坐位,叩击者两手手指弯曲并拢,手背隆起,使掌侧呈杯状,指关节微屈,以手腕力量,从肺底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边拍边鼓励病人咳嗽,以进一步促进痰液排出,每侧肺叶反复叩击l~3分钟,每分钟~次,叩击时发出一种空而深的拍击音则表明手法正确。
(4)注意事项:①叩击前要向病人作简要说明,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与配合;②听诊肺部有无呼吸音异常及干、湿性啰音,以明确病变部位;③宜用单层薄布覆盖皮肤,叩击时要避开乳房、心脏、骨突部位(如脊椎、肩胛骨、胸骨)及衣服拉链、钮扣等;④叩击力量要适中,以病人不感疼痛为宜。⑤每次叩击以5~15分钟为宜,应安排在餐后2h至餐前30min进行;⑥操作时注意观察病人反应。⑦操作后护理:协助做好口腔护理,询问病人感受,观察咳嗽、排痰情况,监测生命体征,复查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4.体位引流:
(1)概念: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2)适应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慢性支气管炎等有大量痰液而排出不畅者。
(3)禁忌症:呼吸衰竭、有明显呼吸困难和发绀者,近1~2周内曾有大咯血史,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高血压,心功能Ⅲ、IV级,肺水肿病人),年老体弱而不能耐受者。
(4)具体措施:
①引流前准备:向病人说明体位引流的目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消除顾虑,以取得病人的合作;监测生命体征和肺部听诊,明确病变部位。引流前15分钟遵医嘱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如有条件可使用雾化器或手按定量吸入器)。备好排痰用纸巾或可弃去的一次性容器。
②引流体位:引流体位应根据病人的病灶部位(即啰音集中的部位或X线胸片提示的病灶所在的肺叶或肺段)再结合病人的耐受程度和自身体验(有利于咳痰的姿势)来确定。体位选择的原则是使病变部位处于高处,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使病变部位处于有效的引流位置。右肺上叶——坐位;左肺上叶的尖端肺节——坐位,身体稍前倾;右肺中叶——仰卧位、垫高右侧、床脚抬高16°;左肺上叶舌叶段——仰卧位、垫高左侧、床脚抬高16°;左、右肺下叶——俯卧位、床脚抬高20°(30~50cm)(左、右肺下叶尖段——俯卧位、床脚抬高20°;左、右肺下叶前底段——仰卧位、床脚抬高20°;左、右肺下叶外底段——健侧卧位、床脚抬高20°;左、右肺下叶后底段——俯卧位、床脚抬高20°)。
③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和病人情况,每天1~3次,时间安排在早晨起床时、晚餐前及睡前;每次15~20min。一般于饭前1h,饭后或鼻饲后1~3h进行,以免饭后引流导致呕吐。
④引流的观察:引流过程中应有护士或家人协助进行,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果出现出汗、脉搏细弱、头晕、疲劳、面色苍白或发绀、呼吸困难、高血压、低血压、眩晕等情况应及时停止引流。
⑤在体位引流过程中鼓励病人做深呼吸运动,辅以胸部叩击或震颤等措施,随后教病人做有效咳嗽,病人可咳出大量痰,若病人无法咳出,可进行吸痰。
⑥引流后护理:引流完毕,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擦净口周的痰液,给予漱口,并记录病人咳痰的情况(量、颜色和性质),必要时送检。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改变,评价体拉引流的效果。
5.机械吸引
(1)适应症:意识不清、分泌物粘稠无力咳出、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困难者。经病人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痰。
(2)注意事项: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5s,两次间隔时间在3分钟以上;动作要迅速、轻柔;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以防止低氧血症;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