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副主委、浙江大医院呼吸科王雪芬主任医师提醒,公众应加强慢阻肺的防治意识,科学呼吸,严格戒烟,肺功能检查要常态化。
“沉默的杀手”慢阻肺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14%,也就是说,平均十人中起码有一人是慢阻肺患者。
浙江省医学会呼吸系病学分会副主委、浙江大医院呼吸科王雪芬主任医师介绍,慢阻肺的特征性症状是慢性进行性加重的与活动相关的呼吸困难,伴有咳嗽和咳痰,是一个不知不觉、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慢阻肺常常被称作“沉默的杀手”。
“患者一般表现为活动后气喘气急,有些病人刚开始是上楼、爬坡时感到气急,慢慢地走个平路、上个厕所也会觉得气急,到后面就是连好端端躺在床上也喘不过气来了。”
咳嗽、咳痰是慢阻肺患者较早出现的症状,但往往会被忽视。王雪芬主任医师说,病人早期出现咳嗽、咳痰时,往往都不会介意,觉得咳几声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不影响正常生活,所以早期慢阻肺的就诊率很低,漏诊率非常高。
“慢阻肺还会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出现右心功能不全,体循环瘀血,肝肿大,肝功能损害,消化道出血,下肢浮肿等,都有可能是慢阻肺发展的结果。”王雪芬主任医师介绍说。
预防慢阻肺第一要素是戒烟
吸烟百害而无一利,慢阻肺患者中,百分之八十是烟民。据统计,吸烟人群中慢阻肺患病率达19.3%,重度吸烟者慢阻肺患病率达25%,且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早,慢阻肺患病风险越高。王雪芬主任医师提醒,预防慢阻肺,第一要素就是戒烟。
“烟草在吸入的过程中,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气管、支气管、支气管黏膜和肺,这些部位受到强烈的刺激后就会产生炎症,从而使得呼吸道变得相对狭窄,影响正常呼吸。”王雪芬主任医师指出,除了烟草外,有部分人群因职业原因或使用生物燃料,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等,也一定要避免并注意防护。
像量血压一样测肺功能
很多人走路出现气喘、气急,就会说:“哎呀,老了!”王雪芬主任医师提醒,虽然随着年龄增长,肺功能会逐渐下降,但很多时候,出现气喘、气急,并不单单是因为年龄的缘故。
“很多病人肺功能下降到了终末期,也就是重度或者是极重度的肺功能缺失了,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绝对不行的。不能觉得年龄增长,气喘是正常的,要跟同龄人比,跟同身高、体重,同性别的人比。”
要重视肺功能的筛查,要像量血压、测血糖一样,检测肺功能状况。王雪芬主任医师强调,要在日常体检中加入肺功能的检查项目。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也可以根据这个指标来判断肺功能缺失的程度。对于40岁以上,长时间咳嗽伴有咳痰,抽烟、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粉尘的慢阻肺高危人群,每年应至少做一次肺功能检查。
在肺功能筛查检测的指标中,FEV1和FEV1/FVC是诊断慢阻肺的重要参数。其中,FEV1指的是一秒用力呼气量,即深吸气末,第一秒用力呼出的气量,FVC指的是用力肺活量。临床上,经常以一秒用力呼出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作判定,慢阻肺患者70%。
冬季高发可以使用加湿器
冬季是慢阻肺病人容易急性加重的季节。王雪芬主任医师表示,每次急性加重发作后,肺功能都会进一步下降,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每一次急性加重,都可能是一个死亡事件。急性加重次数越多,死亡率越高。“所以说,我们不能等到急性加重了,再来抢救、来治疗。减少急性加重的发作,是我们稳定期治疗非常重要的目标。平时的治疗、健康管理,不仅仅是缓解症状,让呼吸感觉舒服些,更重要的是减少未来急性加重的发作,降低死亡的风险。”
王雪芬主任医师强调,在稳定期一定要接受正规治疗,有氧疗指征需要吸氧的,要坚持长期家庭氧疗。有人说吸氧会成瘾,这完全是误区,有氧疗指征的,医院去吸两小时是绝对不够的,要坚持在家每天吸15个小时以上,长期的氧疗才能有效提高活动耐力,提升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同时要注意,我们的肺怕干不怕湿,冬季室内开空调的话会比较干燥,可以适当使用湿化器,提高空气湿度,这对病人是非常有益的。
同时,还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减少肺炎和流感的发生。由于这类疫苗不进医保范畴,很多患者不舍得自费注射,接纳程度不高。但是,通过接种疫苗,减少肺炎和流感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作,这点成本是非常值得的。
王雪芬主任医师提醒,慢阻肺患者雾霾天气最好不要外出,应最大限度地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才能起到防病效果。如果出门,进入室内要及时洗脸、漱口,并清理鼻腔,清理鼻腔时可以用鼻子轻轻吸水并迅速擤去鼻涕,或者用干净棉签沾水反复清洗。
本报记者孔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