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几个常用咳嗽方子3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58933.html

我的几个常用咳嗽方子(3)

年3月29日

第三方:小青龙汤

作者:范怨武

昨天的文章,本来打算今天发的,结果还是觉得忍不住,写完就发了,日期都忘了修改。为了保证今天有文章发,不得不加班加点再写一篇。今天写的是小青龙汤,每当看到这个方子,就想起了自己的两次咳喘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我的自治

最远的那一次,是年,咳了两个多月,都无法上楼,走几步,稍快一点就咳嗽,大口大口地吐泡沫痰,晚上整个宿舍都被我吵得没法睡,半夜还咳吐了,最后发现这病扛不好,只好找附院的老教授开了药才治好。开的什么方子己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里面有一味清半夏。

最近的一次,是年春,也就是前年,一开始,我是吹了风后发烧。自己冲了一勺桂枝汤颗粒剂,当晚发了一身汗就好了。

第二天,吃了个猕猴桃,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咳嗽,中间,我还吃了几次水果,喝了不少益力多,结果越咳越严重。就给自己开了止嗽散,结果嘛用没有,还是不停地咳。那时我对忌口认识不够深刻,晚上还跑去跟朋友吃饭喝酒。这一作,就把小病作大了。

各种止咳药吃上(虽然天天给别人开中药,但我这个人比较懒,不愿意煲中药),最后同事推荐了一款中成药,就是通宣理肺片,我吃上后,总算缓解一点,我见有效,就连吃了一周,最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平时好好的不会咳,但是一躺下,气管就痒得不得了,马上咳个不停,上班不能午休,下班不能睡觉。

最惨的时候,就是晚上只能斜躺着睡,哪里还有睡眠质量?

连续几天没有睡觉,人都快崩溃了。

当时我对小青龙汤,没有那么深刻的认识啊!就打电话问我以前广州的同事,有没有什么办法,她说是气道高敏反应——说白了,再严重就要变成哮喘了。

吓死我了。

最后我想起了当年治疗我外甥女的经历,再想想,还是勤快点喝药吧!

就连夜到楼下,抓了一剂小青龙汤,药店老板看我才抓一剂,量还这么小,一脸不乐意,我不好意思,就又多买了两盒通宣理肺片,这才给我抓了。

回去熬了一碗药,喝下去。

说真的,不是夸张,半个小时内,能感觉到气管里那个痒感,一点一点的消失,那点咝咝的痰饮也慢慢没有了。

纠缠我一个多月的咳嗽,终于开始向好的方面转变了。

后来我再喝了两剂,再注意饮食,又买了瓶参茯白术丸,调理了半个月才完全好了。

以下是名家经验

刘渡舟

刘老乃经方派大家,其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多有心得,此篇就刘老用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主要内容做一介绍。

一、方药组成与用法

组成:麻黄9,桂枝10,干姜9,五味子9,细辛6,半夏14,白芍9,炙甘草10。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功用:温肺散寒,止咳平喘。适应证:寒饮咳喘。气喘憋闷,咳吐稀白痰,夜间加重,甚则不能平卧,背部寒冷。加减法: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法用药,仲景已有较为详细的描述。但就刘老用药经验而言,多在原方中加入茯苓、杏仁、射干等药,以增加强疗效。

二、运用本方的几个关键环节

本方为辛烈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每有伐阴动阳之弊,反使病情加重,因此剂老提出,运用本方须抓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这十分关键。(1)须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2)须辨咳喘:可见几种情况,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则加重。(3)须辨痰涎:肺寒金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凉。(4)须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5)须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6)须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这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了。

矢数道明

应用

心下和胸中寒凝水饮,引起气之上冲;因有表热,其水气上犯或出于表,故本方用于咳嗽、咯痰喘息、浮肿等。

本方主要应用于发热和喘咳。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湿性肋膜炎、无热性水气上冲之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百日咳、肋间神经痛、水气发于体表之急性与慢性肾炎、肾病、结膜炎、泪囊炎、湿疹、水疱、浮肿、腹水、关节炎积水、心下有水气之胃酸过多症、留饮症、唾液过多症;以及化脓性上颚窦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喷嚏频发症等。

目标

心下有水饮,表邪未解,受水饮之扰,因而出现诸症。以表热与喘咳并见或无热喘咳,浮肿、涎沫分泌过多等有溢饮之症为目标,同时,并有喘鸣与呼吸困难,咳嗽,吐泡沫样痰,容易咯出,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多有尿量减少,常诉背部发冷者。

脉浮弱或浮弱数,不只用于支气管喘息发作时,平时常服可不致发病。然而,瘦弱贫血,腹部软弱而无食欲,手足冷而脉微弱者,不用麻黄剂为宜。

随后,我往同行的群里说起,今天要写一篇关于小青龙汤的文章,你们谁有相关经验,分享一下呗?没想到,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同道的脑洞

成都李爽

通常我对小青龙的理解,是天雷勾动地火,哦不,是外寒激动内饮。内饮是基础,外寒是发作条件。因经,很多时候,我先留意有没有外感症状,就是说,有没有着凉,有没有激发饮邪发作的条件,如果有,我才敢用这个方子。这就是为什么后期我自己的咳喘没有去用小青龙汤,因为我的发烧己经退了,没有外邪了。

但是成都的李爽大夫不这么认为,他应用的指征,更加的单刀直入——背恶寒、脉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厦门幕少艾

这一聊开,除了外寒要注意外,其实内饮是不可忽视的,可是如何判断有没有内饮?这个很多人都没有掌握到窍门,来自厦门的某名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却拥有很高水平的幕少艾网友,又曝了一个脑洞出来,说是体位变换时发作,是饮邪的一个判断指征。我平时只留意到变换体位而咳喘这一指征,但,有更细致的地方,就是鼻子这一孔窍的变化,左侧睡久了左鼻孔塞,右侧睡久了右鼻孔塞,总是单侧鼻塞,这是见微知著的一个方法,由小见大,细节决定疗效。

饮邪的存在,也可以由饮食来推断,像我那次,就是因为在感冒期间,喝了太多的水,身体阳气不够,化不了这些喝进去的水,就成了饮邪。还有,吃的太多的水果、生瓜,以及每天的茶水、咖啡,如果平素就是畏寒怕冷阳气衰弱的人,一样化不了这些东西的水份,最后变成了饮邪。不发作还好,一发作,必然咳喘。

只是,我对饮邪的理解,还停留在肺部、胸膜腔、心包膜,而高手们,都用到全身去了:比如小儿的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的治疗,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我常学习何老的一些经验。这里也算是一个参考。

武汉田应旭

你以为讨论就这样结束了吗?

武汉的田应旭大夫,虽然人现在还在东北读研,但是临床水平己非昨日吴下阿蒙了。对于小青龙,他也打开了脑洞,这个启发,在临床上算是给我开了一扇大门了。

人的思维,总是容易被自己的骄傲束缚,可是小田,哦不,我应该叫一声田兄,他给了我一锤子,达者为先啊。

我怎么就没有想到,水饮最后也可以导致瘀血呢?

不过后面再想想,呛咳,是会损伤气道的,难免就会产生瘀血,瘀血最后反过头来,因瘀而气停而津停而化为饮邪——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啊。医道,真是其进越深,其景越美!

讨论意犹未尽,但是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还有其他很多同行也在发言,我截个图就费了一个小时,再截下去,我就不用吃饭了。

发散思维这一点,就先到这吧!

下面,我觉得还有点东西想讲,是关于水饮痰湿的理解!这四个字,是四个概念,很多人不太在意去区分,因为四个东西都是津液代表失常的病理产物。

以下是我的脑洞

教材是这么说的,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便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之一,他们都是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湿聚为水,积水为饮,饮凝成痰,因而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由于水湿痰饮均为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因而许多情况下水、湿、痰、饮并不能截然分开,故常常统称“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等。

以上这些,我在《我的痰湿观》里,也有相对比较深入的论述,但是今天就这个小青龙汤来讲,我又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不能太混用了,一定要区分好四者,要不然,临床上,一定会吃大苦头。

我讲得不好不要笑

湿

这个是弥漫性质的,全身性的不舒爽,就是干什么都粘粘腻腻不爽利,皮肤油、头发油、口腔粘腻,头重,人易犯睏,天气湿时,身上关节就酸,舌苔大多白腻,大便后大多马桶一次冲不干净。

这类人,适用什么方子居多?可以翻翻方剂学,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都是超级好用的方子。

但这些,都是祛除己成定局的湿,有没有想过,湿的产生,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脾的力量不够强大?或者说,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打压了脾的力量,比如你吃寒凉冷饮,好吃瓜果生冷?所以上面的几个方子用后,我觉得不如再用用大剂量的肾着汤,来运脾化湿,以大剂量的白术先行,它有润有补有化,合上茯苓干姜,温化水湿,是很好的路子,这是从来源上截断湿邪。

湿聚为水,多见什么样的情况?就是水肿多见,面目的浮肿,下肢的浮肿,腹部的水肿。这类问题我的经验并不是算很多。

就我的经验而言,我觉得化水的话,茯苓是个关键药,但是光茯苓不够的,水是阴邪,是要阳气来化的。所以,最后,是苓桂剂、苓附剂、苓姜剂,比较好用。这只是局限于我个人的微小经验。你要说麻黄也是一个关键药,没错,我还要补充的,就是麻黄这味利水药,这个越婢汤,就是很好的治肾炎水肿的方子。

积水为饮,这个就是在前面谈过了。它不像湿邪那样全身弥漫,也不像水邪那么肿胀明显到肉眼可观,它可能在身上任何一个地方停留。但是它有个特点(不是决绝存在的特点),就是随体位变化而发生症状的改变,还有一个特点(也非绝对),就是局部怕冷,比如有的人背部冷怕、手足怕冷、小腹怕冷、偏头痛(一边头怕冷)等等,这些都可能是有饮邪的存在。

今天聊到小青龙汤,那么不得不说说,其中针对饮邪的药组——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三个药,是祛饮的霸王级特效药。

这个药组,我合用过很多地方,比如合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进达原饮、合进附子汤等等。发现这个组合,真心是没得说了。

这个痰,除了我们咳出来的可见痰外,很多时候,是以身上的肿块为见,比如乳腺增生、颈侧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多囊卵巢、皮下脂肪瘤、纤维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等,都可以视为痰邪的存在。

一般对付这种,半夏、贝母,是核心药了。经典的用药,二陈汤、消瘰丸之流,但这类病,其实并不好治。要多加风药与温阳药,这样化起来,就快了。但也要好长一段时间,长达数月甚至以年计数,同时,饮食作息要非常严格配合,可以说是清修了。

笑我也要讲,再分析一下小青龙汤

最初我对小青龙汤的用法,就是照刘老的标准,很具有普适性。后来,自己也开始慢慢去加深捉摸它的规律。

针对它的病机,是外寒激动内饮。根据病机,我分成三个药组。

外寒——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其实可以看成桂枝汤加麻黄,祛寒之中带着补虚调营卫,毕竟水饮的产生前提大多带有脾胃的虚弱。

内饮——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没得说了,我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这三个药就是能化饮。

饮凝成痰——半夏——饮邪与痰,很难截然分开,必须兼顾到痰的存在,于是用了半夏。

一个人咳嗽,不外乎就是有东西在不停地刺激气管,气管一痒,就咳嗽了。风寒可以刺激,痰饮可以刺激,只要解除了这些刺激因素,咳嗽自然就停。

在这里,我不得不再讲一个方子,那就是射干麻黄汤。

它的组成:麻黄、射干、紫苑、冬花、半夏、生姜、细辛、五味子、大枣

去了桂枝、白芍、甘草,干姜易生姜(临床上,我还是用干姜多),加了射干、紫苑、冬花、大枣(大枣,我一般都没有加进去)。

有什么感觉?就是饮转化为痰的成份更多了,气管的分泌更加多了,出现了很重的痰鸣音湿啰音。于是,加重了祛痰药的味数。

但是如果还有外寒存在,个人认为,两方合用是很不错的。

带有肾虚的患者,门纯德老先生说,怕拔肾根,可以加点附子,而廖厚泽老前辈也有相同的观点,不过廖老加的是熟地。

今天文章就写到这里,这篇太耗脑力了,歇两天再写其他的方子。

点赞是一种态度啊!

范大夫出诊时间地址以及个人简介

声明:请外地患者不要冲动来找我

年初的文章拿来发,因咳嗽又多了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mync.com/zqgxzcs/117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